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日边声断,春风塞草长。
传闻汉都护,归奉万年觞。
白话文翻译:
寒冷的阳光下,边塞的哀鸣已经断绝,春风吹来,草木渐渐长高。听闻汉朝的都护即将归来,带着万年的酒杯来敬酒。
注释:
字词注释:
- 寒日:指寒冷的阳光,象征冬季的萧瑟。
- 边声:边塞的音响,多指战争或哀鸣声。
- 塞草:生长在边塞地区的草,暗示荒凉和孤寂。
- 汉都护:指汉朝的边防将领,通常负责防守边疆。
- 万年觞:古代的酒杯,象征长久的祝福和美好的愿望。
典故解析: “汉都护”是指西汉时期负责边疆防务的官员,常常代表国家对外的威严与力量。诗中提到的“万年觞”则寓意着长久的祝愿和美好,显示出对归来的期盼与喜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滕元发,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诗作多描绘边疆生活和自然景观,风格多元,兼具豪放与细腻。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北宋时期,正值国家相对强盛,但边疆仍需防守。诗人以边塞的景象和情感,表现对归来的将领的期待,反映了对国家安定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边塞的冬春交替,展现了一种苍凉的美感。首句“寒日边声断”通过“寒日”和“边声”两个意象,营造出了一种孤寂的氛围,暗示着边塞的荒凉与寂静。接着“春风塞草长”则带来了春天的气息,象征着生机与希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两句提到“汉都护”的归来,表达了对国家安定和繁荣的期盼,同时也蕴含着对将领的敬仰与祝福。整首诗简洁而富有深意,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有对政治局势的关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寒日边声断:寒冷的日子里,边塞的哀鸣声已然消失,暗示战争的结束与宁静的来临。
- 春风塞草长:春风吹拂,边塞的草木开始生长,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的到来。
- 传闻汉都护:听说汉朝的边防将领将要归来,体现了对国家守护者的关注与期待。
- 归奉万年觞:将领归来后,带着长久的祝福,象征着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修辞手法:
- 对比:用寒冷的“寒日”与温暖的“春风”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季节的变化。
- 象征:边声与草木的意象象征着战争与和平的交替。
- 夸张:用“万年觞”夸张了祝福的持久性,表现了对将领的尊重与期待。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自然景象,表达对国家安定与边防将领的期待,寄托了对和平与繁荣的渴望,反映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日:象征孤独与困境。
- 边声:代表战争的痛苦与哀鸣。
- 春风:象征希望与新生。
- 草长:代表生命的延续与生机。
- 万年觞:象征长久的祝福与美好的愿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寒日边声断”中的“寒日”主要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A. 温暖
B. 寂寞
C. 兴奋
D. 欢乐 -
“传闻汉都护”中“都护”指的是什么? A. 商人
B. 军官
C. 文人
D. 平民 -
诗中提到的“万年觞”象征着什么? A. 战争
B. 祝福
C. 悲伤
D. 旅行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诗词对比: 滕元发的《句》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边疆的景色,但前者更注重于季节的转换与对将领归来的期待,而后者则表现了对远方的眺望与人生的感慨。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有着不同的侧重,前者侧重于对国家的思考,后者则更显个人情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选》
- 《古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