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俞汝尚致仁还乡》

时间: 2025-01-19 18:52:53

清明冲节是身谋,御史郎官不肯留。

回首轩裳双脱屣,放怀天地一轻沤。

卞云苕月柴门静,菱雨苹风野艇秋。

仰羡冥鸿空自愧,区区图报示知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俞汝尚致仁还乡
清明冲节是身谋,
御史郎官不肯留。
回首轩裳双脱屣,
放怀天地一轻沤。
卞云苕月柴门静,
菱雨苹风野艇秋。
仰羡冥鸿空自愧,
区区图报示知休。

白话文翻译:

在清明这个节气,正是我身边的谋划,
御史和郎官们却不肯留下。
回首看那轻盈的衣裳和脱下的鞋子,
心怀天地,心情如轻风般自由。
卞国的云,苕溪的月,柴门外一片宁静,
菱角雨中,苹草随风,野艇荡漾在秋水之间。
仰望天空的鸿雁,不禁自愧不如,
在区区的小事上,图谋报答却也知道何时该休。

注释:

  1. 清明冲节:指清明节,是春季的节气,通常与扫墓、踏青有关。
  2. 御史郎官:古代官职,御史是监察官,郎官是低级官员。
  3. 轩裳:指华丽的衣服,形容轻盈。
  4. 双脱屣:双脚脱掉鞋子,象征自由、放松。
  5. 卞云苕月:卞国的云,苕溪的月,描绘宁静的自然景象。
  6. 菱雨苹风:描述雨中的菱角和随风摇曳的苹草,展现秋天的景色。
  7. 冥鸿:指鸿雁,象征高飞的理想或境界。
  8. 区区图报:指微薄的报答之心,表示对恩情的感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滕元发,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抒情和自然景观著称,擅长描写人情与自然的和谐美。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送别友人俞汝尚回乡时,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与祝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官场的看法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清明节气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开篇提到“清明冲节”,让人感受到一种季节的氛围,正值春天生机勃勃之时,但紧接着提到“御史郎官不肯留”,则暗示了诗人对官场的冷漠与无奈。回首往事,脱下鞋子,诗人似乎在追寻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此时的“放怀天地”不仅是对自然的向往,也是一种对人世间繁杂事务的逃避。

接下来的自然描写,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卞云苕月”“菱雨苹风”,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美丽的乡村景象,使人心生向往。而最后两句则将情感升华,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自我的反思,尽管感到自愧,但依然保持一颗感恩的心。

整首诗在意象运用、情感表达上都极为细腻,展现了诗人在友人离去之际,内心的复杂情感与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清明冲节是身谋:在清明这个节气,我的内心深处有了新的打算。
  2. 御史郎官不肯留:但那些身居高位的官员却不愿意留在这里。
  3. 回首轩裳双脱屣:我回头看着那华丽的衣裳和脱下的鞋子。
  4. 放怀天地一轻沤:心情开阔,如同天地间的轻风一样自由。
  5. 卞云苕月柴门静:卞国的云和苕溪的月,柴门外一片宁静。
  6. 菱雨苹风野艇秋:雨中的菱角和随风摇曳的苹草,野艇在秋水中漂荡。
  7. 仰羡冥鸿空自愧:我仰望天空的鸿雁,自愧不如。
  8. 区区图报示知休:在小小的事情上,我想报答,但也知道何时该停止。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境与自然景象相结合,表现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 对仗:如“卞云苕月”和“菱雨苹风”,形成和谐的音韵感。
  • 象征:鸿雁象征着理想与追求,表达了对高远目标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送别场景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不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无奈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人以自然为背景,展示了一种淡然的心态与深沉的情感,最终将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上升到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意象分析:

  1. 清明: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2. 轩裳:代表着华美与自由。
  3. 卞云苕月:展现自然静谧之美。
  4. 冥鸿:象征理想与自我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气是什么?

    • A) 端午
    • B) 清明
    • C) 中秋
    • D) 冬至
  2. 诗人对官场的态度是:

    • A) 向往
    • B) 无奈
    • C) 赞美
    • D) 冷漠
  3. 在诗中,诗人回首时脱掉的是:

    • A) 衣服
    • B) 鞋子
    • C) 帽子
    • D) 手套

答案:

  1. B) 清明
  2. B) 无奈
  3. B) 鞋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送友人》李白

诗词对比:

  • 《送友人》(李白):同样是送别,但李白的诗更为豪放,而滕元发则更显细腻与感伤。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
  2. 《中国古代诗词解读》
  3. 《滕元发的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