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
时间: 2025-01-06 12:02: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风霾云莽千里,云气蓬蓬天冒水。
风收云散波乍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初看落日沉波红,素月欲升天敛容。
舟人回首尽东望,吞吐故在冯夷宫。
须臾忽自波心上,镜面横开十余丈。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此时骊龙潜最深,目炫不得衔珠吟。
巨鱼无知作腾踔,鳞甲一动千黄金。
人间此境知难必,快意翻从偶然得。
遥闻渔父唱歌来,始觉中秋是今夕。
白话文翻译:
长风把云雾遮蔽了千里,云气涌动,天空仿佛在冒水。风停云散,波浪忽然平静,仿佛青天倒转成湖底。初看落日沉入波中,红色的光辉,素月即将升起,天空渐渐收敛其光彩。船上的人回头望向东边,仿佛在追忆冯夷宫的往事。忽然间,波心之上,水面如镜,横开十余丈。月光浸入水中,水面映照着天空,形成一片空明的景象,相互荡漾。此时骊龙潜伏在最深处,目光炫目,无法吟唱珠玉之音。巨鱼毫无知觉地在水中跃动,鳞甲一动便似千块黄金。人间的这种境界,知道是难得的,快意也都是偶然得来。远处隐约听到渔父的歌声,才意识到今天是中秋之夜。
注释:
- 霾云:指乌云密布,气候阴沉。
- 蓬蓬:形容云气的涌动。
- 冯夷宫:传说中的神仙居所,代表着理想和美好的归宿。
- 骊龙:传说中的龙,象征神秘和深邃。
- 珠吟:比喻美妙的声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查慎行(1640-1710),字仲明,号静庵,清代诗人,以诗歌见长,风格清新,常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中期,正值中秋佳节,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对月的思念与对自然美的赞美。
诗歌鉴赏:
《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在中秋之夜对湖光月色的细腻观察。全诗以“长风霾云莽千里”开篇,描绘了一个阴沉的夜晚,随后转入月亮即将升起的光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如“舟人回首尽东望”与“月光浸水水浸天”,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融为一体,展现了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美好瞬间的珍惜。
在情感上,诗人通过“遥闻渔父唱歌来”,带出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以及对节日的渴望,体现了中秋团圆的主题。诗中不仅有自然美的描绘,还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使得整首诗既有视觉上的享受,也有心灵上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长风霾云莽千里:开篇以自然景象引入,表达气候的阴沉。
- 云气蓬蓬天冒水:形象描绘云气的生动,给人以压迫感。
- 风收云散波乍平:转折之处,风停云散,波浪开始平静。
- 倒转青天作湖底:意象奇特,表明湖面如镜面反射天空。
- 舟人回首尽东望:舟人凝望东方,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吞吐故在冯夷宫:提及神话中的冯夷宫,象征着理想与美好。
- 须臾忽自波心上:瞬间的变化,水面如镜,展现出无穷的美感。
- 月光浸水水浸天:描绘月光与湖水的交融,形成和谐的画面。
- 此时骊龙潜最深:暗示深邃的自然,骊龙象征神秘与力量。
- 人间此境知难必:表达这种美景难得,心中满是珍惜。
- 遥闻渔父唱歌来:渔父的歌声带来温暖,点明节日的氛围。
- 始觉中秋是今夕:意识到今夜是中秋,感慨时光的流逝与珍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月光浸水水浸天”,将月光和水的关系生动化。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有着明显的对称和对比,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拟人化,如“舟人回首”使景象更具动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传达了对中秋团圆的渴望,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团圆与思念。
- 湖水:代表宁静与和谐。
- 舟人:象征漂泊者的思乡之情。
- 渔父:象征民间生活与简单快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冯夷宫”象征什么?
- A. 美好的归宿
- B. 大自然
- C. 乡愁
- D. 繁华都市
-
诗人通过“舟人回首”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失落
- B. 思乡
- C. 快乐
- D. 忧伤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以月亮为主题,表达思乡情感,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查慎行的《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则融合了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怀,展现更为丰富的意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清代诗歌研究》
- 《查慎行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