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陵霜之华一章》
时间: 2025-01-19 19:44: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陵霜之华,伤不实也。
陵霜之华,我心忧嗟。
阴之胜矣,而阳不加。
坱轧陶钧,乃帝乃神,乃舒乃屯。
烈烈严秋,熙熙阳春,职生有伦。
今华发非其辰,辰属东方之仁,遐想三五。
黄帝登云,尧年百馀。
二仪分位,六气不渝。
二景如璧,五星如珠。
陵霜之华兮,何不妄敷。
白话文翻译:
这朵在霜中生长的花,虽然美丽却没有果实。
这朵在霜中生长的花,让我心中忧伤叹息。
阴气已经胜利,而阳气却没有增长。
陶土的器皿,既是帝王也是神灵,既有舒展也有屯聚。
在严寒的秋天,阳春的温暖回归,万物各有其道。
如今我花白的头发并不符合时令,它应该属于东方的仁德,我遥想三五之星。
黄帝曾登上云端,尧年已经过去百多年。
二仪分开位置,六气依然不变。
日月如同美玉,五颗星星犹如珍珠。
在霜中生长的花啊,何以不妄自绽放呢?
注释:
- 陵霜之华:指在霜中开放的花,象征脆弱和不成熟。
- 阴之胜矣,而阳不加:阴气强盛,而阳气不足,表现出一种失衡的状态。
- 坱轧陶钧:陶钧指陶土的器皿,象征着人间的权力与神秘。
- 烈烈严秋,熙熙阳春:秋冬的冷峻与春夏的温暖形成鲜明对比,象征时间的交替。
- 黄帝登云,尧年百馀:提到黄帝与尧,代表古代的贤明统治者,暗示历史的变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况,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意境深远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融合了历史典故与自然描写,表达出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唐代中期,正值社会动荡与政治变迁的时期,诗人通过对自然变化和历史人物的回顾,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陵霜之华》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作,诗中通过“陵霜之华”这一意象表现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开篇就以“伤不实也”引出主题,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与不成熟的忧虑。接着,诗人提到阴阳失衡,暗示社会与自然的规律被打破,反映出对时局的不安与思考。
在诗的后半部分,顾况引用了历史人物如黄帝与尧,显示出对古代明君的怀念与渴望,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的向往。最后一句“陵霜之华兮,何不妄敷”则是一种反思与自省,似乎在问自己,既然生命如此短暂,是否应当大胆展现自我,追求理想。
整首诗在风格上结合了历史、哲学与自然描写,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展现了顾况作为唐代诗人的独特视角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陵霜之华,伤不实也:开头直接点明主题,指出这朵花在霜中生长,尽管美丽,但没有结果。
- 我心忧嗟:表达内心的忧虑与叹息,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 阴之胜矣,而阳不加:描述阴阳失衡,暗示环境的压迫感。
- 坱轧陶钧,乃帝乃神,乃舒乃屯:通过陶器象征人间的权力与神秘,隐喻文化的积累与传承。
- 烈烈严秋,熙熙阳春:对比秋冬的严酷与春夏的温暖,表现时光的流转。
- 今华发非其辰:自省,感叹时光流逝与自身的变化。
- 辰属东方之仁,遐想三五:提到理想的仁德,暗示对未来的希望与向往。
- 黄帝登云,尧年百馀:历史回顾,表现对古代的怀念。
- 二仪分位,六气不渝:阐述宇宙的规律与不变,反映哲学思考。
- 二景如璧,五星如珠:描绘美好的自然景象,象征和谐美好。
- 陵霜之华兮,何不妄敷:结尾反思,鼓励自我展现与追求理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比作生命,表达生命的脆弱。
- 对仗:如“烈烈严秋,熙熙阳春”,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霜中之花象征生命的无常与短暂。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生命的脆弱与历史的变迁展现了诗人的感慨,表达了对理想人生的追求与对社会现状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陵霜之华:象征脆弱的生命与无常。
- 阴阳:代表自然法则与人事变化。
- 黄帝、尧:历史的象征,代表理想的政治与秩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陵霜之华”象征什么?
A. 美丽的生命
B. 脆弱与无常
C. 丰收的希望 -
诗中提到的“黄帝”代表什么?
A. 一个历史人物
B. 理想的政治
C. 两种思想的结合 -
“阴之胜矣,而阳不加”在表达什么?
A. 四季交替
B. 自然规律
C. 社会失衡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可以将顾况的《陵霜之华》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对比,前者更多地反映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而后者则是对豪情壮志的追求,展现了两位诗人在主题上的不同侧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