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岭精舍》
时间: 2025-01-01 12:42: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蓝岭精舍
作者: 韦应物 〔唐代〕
石壁精舍高,排云聊直上。
佳游惬始愿,忘险得前赏。
崖倾景方晦,谷转川如掌。
绿林含萧条,飞阁起弘敞。
道人上方至,清夜还独往。
日落群山阴,天秋百泉响。
所嗟累已成,安得长偃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蓝岭精舍的高耸与美丽。石壁上的精舍直插云霄,令人心情愉悦,忘却了旅途的艰辛与危险。在崖壁倾斜的地方,景色愈加昏暗;而山谷蜿蜒如手掌般伸展。绿林中透出萧条的气息,飞阁也显得宽敞而宏伟。道人上山后,夜晚又独自返回。夕阳西下,群山笼罩在阴影中,秋天的天际响起百泉的涓涓流水声。所感慨的是,自己已经累积了很多疲惫,何以能长久地仰望高远的景致呢?
注释:
- 精舍:简陋的房屋,通常指道士或隐士居住的地方。
- 佳游:美好的游历。
- 忘险:忘却旅途中的艰险。
- 崖倾:山崖的倾斜。
- 谷转:山谷的曲折。
- 绿林:绿色的森林。
- 飞阁:高耸的楼阁。
- 道人:道教的修道者。
- 偃仰:仰望的意思,表示向上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年-792年),字子云,号浮丘,唐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蓝岭精舍》创作于韦应物游历蓝岭的过程中,反映了他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和隐逸生活的向往。在唐代,士人多追求闲适的生活,韦应物的诗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
诗歌鉴赏:
《蓝岭精舍》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与隐逸生活的诗作。诗中展现了蓝岭的高耸与幽静,韦应物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现了他对山水的热爱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石壁精舍高耸,排云直上,给人以壮丽的视觉冲击,仿佛身处于云端之上,心情也随之愉悦开朗。
接着,诗人强调了游历的愉悦与对险境的忘却,体现了一种洒脱的态度。随后,诗中通过“崖倾景方晦,谷转川如掌”展现了自然的复杂与变化。这里的“景方晦”与“川如掌”形成对比,既有险峻的感觉,也有开阔的景象,传达出一种深邃而富有层次的自然美。
最后,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孤独与日落后的阴影,反映内心的感慨与无奈。尽管身处美丽的自然中,诗人依然感受到生活的疲惫与无奈,表现出一种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石壁精舍高,排云聊直上。
描绘精舍位于高耸的石壁之上,似乎可以直上云霄,展现了其壮观的外观。 -
佳游惬始愿,忘险得前赏。
游历的愉悦满足了最初的愿望,忘却了旅途的艰险,反映出一种轻松的心态。 -
崖倾景方晦,谷转川如掌。
崖壁的倾斜使得景色愈发昏暗,而蜿蜒的山谷则像手掌一样可触摸,展现出自然景观的多变。 -
绿林含萧条,飞阁起弘敞。
绿林中透出一丝萧条之感,而高耸的楼阁则显得宽敞而明亮,形成鲜明的对比。 -
道人上方至,清夜还独往。
道士在静谧的夜晚独自返回,体现出一种隐逸生活的宁静与孤独。 -
日落群山阴,天秋百泉响。
日落后,群山笼罩在阴影中,秋天的水流声响起,营造出一种静谧的自然氛围。 -
所嗟累已成,安得长偃仰。
对于生活的疲惫感慨,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无奈与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谷比作“掌”,形象地描绘出其形状。
- 对仗:如“崖倾景方晦,谷转川如掌”,形成了对称的美感。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如“绿林含萧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蓝岭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对生活艰辛的思考,体现了唐代士人对自由与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精舍:象征隐逸与清静的生活。
- 崖、谷:代表自然的雄伟与复杂。
- 绿林:象征生命与自然的气息。
- 飞阁:体现高远与理想的追求。
- 泉:象征生命的源泉与自然的声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精舍”指的是什么? A. 高楼
B. 道士的居所
C. 游乐场
D. 酒店 -
“崖倾景方晦,谷转川如掌。”中的“如掌”比喻什么? A. 山谷的形状
B. 手掌的大小
C. 风景的美丽
D. 旅途的艰险 -
诗人对所处的环境的总体感受是? A. 快乐
B. 无奈
C. 忧伤
D. 厌倦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山水与隐逸生活的诗作。
- 李白《月下独酌》:表达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
诗词对比:
韦应物与王维的诗作均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但韦应物更强调隐逸生活的艰辛与内心的感慨,而王维则多展现自然的和谐美与宁静。因此,两者在主题和情感基调上各有千秋,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
- 《韦应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