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中西斋》

时间: 2024-12-29 17:42:45

似与尘境绝,萧条斋舍秋。

寒花独经雨,山禽时到州。

清觞养真气,玉书示道流。

岂将符守恋,幸已栖心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郡中西斋
作者:韦应物 〔唐代〕

似与尘境绝,萧条斋舍秋。
寒花独经雨,山禽时到州。
清觞养真气,玉书示道流。
岂将符守恋,幸已栖心幽。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纷扰,独自生活在清静的斋舍中。秋天的斋舍显得萧条寂寥,寒冷的花朵孤单地经历着雨水的洗礼,时不时有山里的鸟儿飞来。诗人用清酒来养生,读着书来启迪心智。难道还会执着于符咒之类的东西吗?自己已经在心灵的幽静之处栖息。

注释:

  • 似与尘境绝:似乎与尘世隔绝,指远离世俗纷扰。
  • 萧条斋舍秋:寂寥的斋舍在秋天的氛围中。
  • 寒花独经雨:寒冷的花朵独自经历雨水的洗礼。
  • 山禽时到州:山里的鸟儿偶尔飞到这里。
  • 清觞养真气:用清酒来养护真气,强调修身养性。
  • 玉书示道流:读着书籍来传达道理。
  • 岂将符守恋:难道还会执着于符咒吗?
  • 幸已栖心幽:庆幸自己已经栖息在宁静的心灵之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应物,唐代诗人,字子云,号处士,出生于今江苏省。韦应物的诗风清新而质朴,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致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作品多涉及隐逸生活,对道教思想有深刻的理解,体现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郡中西斋》创作于韦应物隐居的时期,表达了他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逍遥自在的追求。在唐代,士人多受科举制度影响,韦应物则选择了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他对个人理想的执着。

诗歌鉴赏:

《郡中西斋》通过清新的自然描写和独特的生活感悟,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开篇“似与尘境绝”直接点明了与世俗的隔绝,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淡泊的氛围。接下来,通过“萧条斋舍秋”与“寒花独经雨”,诗人描绘了斋舍的清冷与孤寂,反映出他内心的孤独与宁静。鸟儿偶尔的到访,打破了这种寂静,又让人感受到一种生机与希望。

“清觞养真气”一句,展现了诗人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表达了对道家思想的认同。而“岂将符守恋”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世俗事物的超然态度,暗示着他对符咒、迷信等的拒绝,显示出他理性的思考和对真理的追求。

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展现了一个在世外桃源中追求内心宁静的隐士形象,传达出一种超然的生活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似与尘境绝:开篇指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强调与世俗的隔绝,暗示内心的追求。
  2. 萧条斋舍秋:描绘斋舍的冷清与秋天的萧索,暗示内心的孤独。
  3. 寒花独经雨:寒冷的季节中,花朵孤单承受雨水,象征着坚强与孤独。
  4. 山禽时到州:山鸟偶尔飞来,打破孤寂,增添自然的生机。
  5. 清觞养真气:饮酒养生,反映了道家养生的思想。
  6. 玉书示道流:借书籍汲取智慧,表达对知识的追求。
  7. 岂将符守恋:质疑执着于迷信,表现出理智与清醒。
  8. 幸已栖心幽:最后自我安慰,心灵已归于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寒花”象征孤独与坚韧。
  • 对仗:如“清觞养真气”与“玉书示道流”,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寒花独经雨”,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隐逸生活的理想,表达了对世俗的超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诗人通过对自然和个人生活的描绘,传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真理的追求,反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尘境:象征世俗的纷扰与杂念。
  2. 斋舍:隐居的地方,象征清净与修身。
  3. 寒花:孤独而坚强,象征个人的情感状态。
  4. 山禽:自然的生机,象征人与自然的和谐。
  5. 清觞:饮酒,象征养生与修身,反映道家思想。
  6. 玉书:书籍,象征知识和智慧,表现对道理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似与尘境绝”意指什么?

    • A. 诗人与尘世无缘
    • B. 诗人追求财富
    • C. 诗人在闹市生活
  2. “寒花独经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与坚韧
    • C. 富贵
  3. 诗人通过“清觞养真气”表现了什么生活态度?

    • A. 追求奢华
    • B. 追求养生与修身
    • C. 追求权势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酒》(陶渊明):同样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秋夕》(杜甫):描绘秋天的孤独与思考。

诗词对比:

  • 韦应物 vs. 陶渊明:两位诗人均追求隐逸生活,但韦应物更关注内心修养,而陶渊明则多描绘田园生活的恬静。

通过对《郡中西斋》的深入分析,我们不仅理解了韦应物的隐逸生活理想,也感受到唐代士人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