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阳道中作(一作寒食日)
作者: 方干〔唐代〕
百花香气傍行人,花底垂鞭日易醺。
野父不知寒食节,穿林转壑自烧云。
白话文翻译:
在路边,百花散发着香气,伴随着行人,花下的垂柳在阳光下显得醉人。乡间的农夫却不知今天是寒食节,仍然在穿过树林和山谷,悠然自得地烧着云烟。
注释:
字词注释:
- 百花:指各种花朵,象征春天的美好。
- 香气:指花的香味。
- 傍:旁边,靠近。
- 垂鞭:指垂下的柳枝,形象生动。
- 日易醺:阳光下让人容易醉,形容春日的温暖和惬意。
- 野父:乡间的父亲,指普通农民。
-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纪念介之推,节日期间禁止生火做饭。
- 穿林转壑:穿越树林,转过沟壑,形容行走的情景。
- 烧云:烧烟,指生火时产生的烟雾。
典故解析: 寒食节来源于介之推的故事,常常与清明节相连。在这一天,民间习俗是吃冷食,不生火做饭,以示纪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干,唐代诗人,字少君,号元岫,生于公元835年,卒于公元901年。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春天的寒食节,诗人途经东阳,目睹百花盛开,感受到春日的气息,与乡间农民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乡土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东阳道中作》展现了诗人方干对春天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深厚的情感。诗的开头,"百花香气傍行人"便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花香扑鼻,令人陶醉。此时,诗人行走在花丛间,感受到春暖花开的美好,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接着,"花底垂鞭日易醺",描绘了春日的阳光洒在花下,柳枝轻垂,令人醉心。这一句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景,也传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转向现实,"野父不知寒食节",诗人观察到乡间的农民对节日的无知,形成了与前文的鲜花盛景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关注,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同层面。农民在繁忙的劳作中,未能感受到节日的氛围,甚至忘记了节日的意义。
最后一句"穿林转壑自烧云"则展现了农民的生活状态,穿行于树林与山谷之间,悠然自得地烧着火,带着一种自然的洒脱。这种生活虽与节日无关,却生动地描绘了乡土的真实面貌。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思考,既有对春天的赞美,也有对乡村生活的反思,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描绘春天的花香与行人的和谐,体现了生机与活力。
- 第二句:柳树的垂枝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醉人,表达了诗人当下的愉悦感受。
- 第三句:引入农民角色,展现其对传统节日的无知,形成强烈对比。
- 第四句:描绘农民的生活状态,表现出一种自然、朴实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和拟人:通过生动的意象,将花香和阳光拟人化,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穿林转壑”,形成了韵律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日的美景与乡村生活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们生活状态的思考,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节日之间的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百花:象征春天与生命。
- 香气:传达美好与愉悦。
- 垂鞭:象征柔和与温情。
- 野父:代表朴实的农村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春天的赞美
B. 对乡村生活的思考
C. 对节日的反思
D. 以上皆是 -
"野父不知寒食节"中"野父"指的是谁?
A. 城市居民
B. 农民
C. 诗人
D. 学者 -
诗中提到的“寒食节”是为了纪念哪个历史人物?
A. 孔子
B. 介之推
C. 李白
D. 杜甫
答案:1.D,2.B,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 方干与王维的田园诗风格相似,王维在《山居秋暝》中也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美丽,但比方干更偏向于哲理思考。
- 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则更多地体现了朋友间的情谊与乡村的宁静,显示了另一种田园诗的气息。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方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