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恬及第后还贝州》

时间: 2025-01-19 13:20:25

成名年少日,就业圣人书。

擢桂谁相比,籝金已不如。

东城送归客,秋日待征车。

若到清潭畔,儒风变里闾。

意思解释

送李恬及第后还贝州

作者: 方干 〔唐代〕

原文展示:

成名年少日,就业圣人书。
擢桂谁相比,籝金已不如。
东城送归客,秋日待征车。
若到清潭畔,儒风变里闾。

白话文翻译:

在年少的时候就成名,考取了圣人的书。
能被拔擢的桂冠,谁能相比呢?即使是黄金也无法比拟。
在东城送别归来的客人,秋天的日子等待着出发的车辆。
如果你能到清潭边,儒雅的风气将会改变街道和乡里。

注释:

  • 成名:指在年轻时就取得名声。
  • :取得的学业或成就。
  • 圣人书:指儒家经典,强调智慧与道德。
  • 擢桂:指考中进士,获得桂冠。
  • 籝金:比喻财富,意指金钱。
  • 东城:指东边的城池,这里特指送别之地。
  • 征车:出发的车辆。
  • 清潭:指清澈的潭水,象征清静与高雅。
  • 儒风:儒家文化的风气。

典故解析:

  • 桂冠:古代科举考试中,考中进士的称号,象征荣誉与地位。
  • 清潭:常用作隐喻,象征高洁的品德和宁静的心境。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方干(约823年-约885年),字子华,唐代诗人,生于浙江,作品多以五言诗著称,风格清新。
  •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李恬考中进士后,回乡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祝贺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李恬的及第为题,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成功的祝贺与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开头两句提到李恬年少成名,显示出他在学业上的优秀。这里的“圣人书”不仅指儒家经典,更隐含了对知识的尊重和追求。接着提到“擢桂”,强调李恬的成功是多么难得,甚至连金钱也无法与之相比。这种对成功的赞美,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后两句则转向送别,展现了秋日的情景,诗人即将送走朋友,心中不免有些依依不舍。但同时也表达了对李恬未来的美好祝福,尤其是“若到清潭畔”,暗示着对高洁人品与理想生活的期待,体现了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

整首诗结构紧凑,意境清新,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与对理想的向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成名年少日,就业圣人书:年轻时便成名,取得了圣贤的学问;强调了李恬的才华与学识。
    • 擢桂谁相比,籝金已不如:能被举荐的桂冠,谁能相比?即使是金银财宝也无法与之相比;抒发了对荣誉的珍视。
    • 东城送归客,秋日待征车:在东城送别归来的朋友,秋天的日子里等待出发的车;描绘了送别的场景。
    • 若到清潭畔,儒风变里闾:如果你能到清潭边,儒雅的风气会改变街巷;寄托了对李恬未来的美好期待与祝福。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成名年少日,就业圣人书”中的“成名”与“就业”形成对仗。
    • 比喻:将考中进士比作“擢桂”,将金钱比作“籝金”,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写李恬的及第,表达了对知识的尊重、对友人的祝贺以及对未来理想生活的美好期待,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

意象分析:

  • :象征荣誉与成就。
  • :象征财富,表示物质与精神的对比。
  • 秋日:象征时光流逝,送别的惆怅。
  • 清潭:象征清雅与理想生活,寄托对未来的期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方干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宋代
    • B. 唐代
    • C. 明代
  2. 诗中提到的“擢桂”指的是什么?
    • A. 考中进士
    • B. 仕途顺利
    • C. 经营成功
  3. 诗中最后一句“儒风变里闾”表达了什么?
    • A. 对世俗的反感
    • B. 对友人的祝福
    • C. 对乡里的思念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比较方干的作品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都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未来的憧憬,但方干更侧重于个人成就与友谊的情感,而王之涣则更多地抒发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与人生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方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