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君不来
作者: 方干 〔唐代〕
远路东西欲问谁,寒来无处寄寒衣。
去时初种庭前树,树已胜巢人未归。
白话文翻译:
你怎么还不来呢?远方的路上,我想问问谁,你到底在哪里?寒冬来临,我无处寄送我的寒衣。你离开时我刚种下的庭前树,现在已经长得比巢还高,而你却仍未归来。
注释:
- 远路:指遥远的路途。
- 欲问谁:想问的人不知在何处,表示孤独和无助。
- 寒衣:冬季穿的衣物,象征思念和关切。
- 庭前树:指诗人种下的树,象征时间的流逝和思念的积累。
- 巢:指鸟巢,象征归属感和家的温暖。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寒衣”与“庭前树”都在古诗中常用来象征思念与归属感。古人常以树木的生长体现时间的推移,而寒衣则表达对远方亲人的关怀与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干,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感情细腻见长,擅长通过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方干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际,寓意深厚,配合寒冬的背景,更显孤独与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君不来》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切的思念之情。诗人在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一种无奈和孤寂的情感。开头两句,诗人借助“远路”与“寒衣”的意象,展示了对友人的期盼与关心,营造出一种寒冷而又无处寄托的氛围。随后,诗人提到“庭前树”,这不仅是时间的标志,更是生命的成长,暗示着在友人离去的日子里,生活的每一刻都充满了对他的思念。
整首诗通过时间与空间的交错,描绘了一幅富有情感张力的画面。诗人虽身处寒冬,却因思念而倍感寒冷,情感的深度与自然景物的变化交相辉映,使得整首诗不仅有情感的厚度,也有画面的美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远路东西欲问谁:想要询问远方友人的去向,但无从得知,表现出孤独。
- 寒来无处寄寒衣:冬天来临,虽有寒衣却无处寄送,暗示了思念的无奈。
- 去时初种庭前树:友人离去时,诗人刚种下的树,象征着新的开始。
- 树已胜巢人未归:树木已长得比鸟巢还高,而人却依然未归,显示了时间的流逝与思念的加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树木的生长比作时间的流逝。
- 拟人:树木似乎在诉说着思念的情感,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 对仗:上下句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的是对友人的思念与期盼,表现出一种孤独和无助的情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变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衣:象征思念与关怀。
- 庭前树: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成长。
- 巢:象征归属感和温暖的家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寒衣”象征什么?
A. 友人的归来
B. 思念与关怀
C. 春天的温暖 -
诗中“庭前树”代表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友人的离去
C. 自然的美 -
诗人通过哪种意象表达思念之情?
A. 远路
B. 寒衣
C. 树木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方干的《君不来》更多地体现出对友人的思念,而《静夜思》则是对家乡的思念。两者均通过自然景物表达情感,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方干研究》
- 《古诗词赏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