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何子温移亳州三首 其二
——陈师道
青衿曾诵赋,皓首始登门。
意得宁论晚,心交不待言。
向来期北上,可复改南辕。
画地数佳政,丛谈何处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
青衿时期我曾吟诵赋诗,而如今我已白发苍苍才来到这里。
我所期望的理想,何必论及晚年,心灵的交往不需要多言。
过去我曾希望北上,但如今又如何能改变南行的方向呢?
在这片土地上画出理想的政事,乡村间的闲谈又在哪里呢?
注释:
- 青衿:指年轻时的读书人,常用来形容志向高远的青年。
- 皓首:形容白发,指年纪已大。
- 意得:意思是心中所想,所愿。
- 宁论:何必讨论,表示一种无奈或不屑的态度。
- 南辕北辙:比喻行动与目的相违背。
- 佳政:美好的政治措施或政策。
- 丛谈:闲聊、闲谈。
典故解析:
“青衿”常用以指代读书人,尤其是意气风发的青年;“皓首”则是对老年人的称呼,体现了年华的流逝和理想的坚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师道(约1046-1100),字仲明,号松溪,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其作品常反映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陈师道送别友人何子温之际,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对理想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理想的思考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开篇的“青衿曾诵赋”承载着年轻时的理想与追求,暗示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怀念。而“皓首始登门”则标志着时间的流逝,带来了一种淡淡的惆怅与无奈。诗人在这里不仅是送别友人,更是对自己人生轨迹的反思。
“意得宁论晚”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坚定信念,即使年事已高,仍然不愿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心灵的交流超越了语言的束缚,显得愈发珍贵。接下来的“向来期北上”则通过“南辕北辙”的比喻,直抒胸臆,流露出对人生方向的迷茫与无奈。
最后两句“画地数佳政,丛谈何处村”则暗示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向往与现实的失落,表现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既有对理想的追求,也有对现实的无奈。整首诗在情感上既有清新淡雅的气息,又透出深邃的哲理思考,构成了丰富而立体的艺术效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青衿曾诵赋:曾经在年轻时吟诵赋诗,寄托了年轻人的理想。
- 皓首始登门:到了老年才来此,突显时间的流逝。
- 意得宁论晚:所追求的理想不必等到晚年再谈。
- 心交不待言:心灵的交往不需要多言,强调了情谊的深厚。
- 向来期北上:表明过去渴望北上追求理想。
- 可复改南辕:而今却无法改变方向,暗含对现实的无奈。
- 画地数佳政:描绘理想的政治。
- 丛谈何处村:却发现闲谈之处无从寻觅,反映现实的失落感。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南辕北辙”比喻追求的方向与实际行动的矛盾。
- 对仗:诗中句子有对仗结构,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反映了时间流逝带来的惆怅与对现实的无奈,体现了人对理想与情谊的坚定信念。
意象分析:
- 青衿:象征理想与青春。
- 皓首:象征年老与岁月的流逝。
- 北上与南辕:象征追求与现实的矛盾。
- 佳政:象征理想的政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青衿”在诗中指代什么?
A. 年轻的读书人
B. 老年人
C. 农民 -
“南辕北辙”是什么比喻?
A. 走南方的路
B. 行动与目的相违
C. 追求理想 -
诗中表达了对什么的追求?
A. 财富
B. 理想与友谊
C. 权力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别》——王之涣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登高》与此诗在表达对人生的感慨时,前者更侧重于对时局的无奈,而《送何子温移亳州三首 其二》则更注重情感的交流与理想的坚持,尽管都蕴含了对生活的深刻思索。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