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后过淮安金堂皆非旧路》
时间: 2025-01-17 10:30: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向来茅屋半惊湍,
叹息流亡久未还。
已觉重行非故道,
只应无恙是青山。
旋蓝偃岳元常事,
深谷为陵亦等闲。
衲被蒙头都莫问,
未当居士一分顽。
白话文翻译:
过去我住的茅屋,常常受到急流的惊扰,
我叹息着,流浪已久,依旧未能归还故里。
我已经意识到重走旧路已不再可能,
只希望这青山依旧安好。
蓝天和青山本是常有的事情,
深谷也变得如同陵墓一般平常。
我披着僧衣蒙着头,不想再去追问往事,
我不再像个居士那样执着于烦恼。
注释:
- 茅屋:指用茅草搭建的简陋房屋,象征贫困与流浪生活。
- 惊湍:急流,形容水流的猛烈,带来不安。
- 流亡:漂泊、逃亡,表现出诗人对离家的感慨。
- 重行非故道:再次行走的路已不再是旧路,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变化。
- 青山:常见的自然意象,象征着安宁与不变。
- 衲被:僧衣,代表修行者的身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流谦,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对自然的细腻描写而闻名。他的作品多以抒情为主,表现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哲思。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流亡时期,诗人在经历了流亡的苦痛后,回望故乡与往事,表达对故乡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水后过淮安金堂皆非旧路》这首诗以流亡者的视角,深刻反映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变迁的感悟。首联“向来茅屋半惊湍”描绘了诗人居住环境的艰难,茅屋在急流的冲击下显得脆弱无力,让人感受到一种不安与无奈。接着“叹息流亡久未还”,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流亡生活的无奈与痛苦。
中间部分“已觉重行非故道”,体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悟,重走旧路已不可能,意味着对过去的怀念与现实的无奈交织在一起。而“只应无恙是青山”,则带有一丝希望,尽管一切都已改变,但希望青山依旧如昔,象征一种永恒的存在。
最后几句“衲被蒙头都莫问”,表现了诗人对往事的释然,选择放下过往,不再追问,展现了一种超然的洒脱。整首诗在情感上既有对过去的眷恋,又有对未来的淡然,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哲思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向来茅屋半惊湍”:描述了茅屋的脆弱与不安。
- “叹息流亡久未还”:流亡的苦痛与思乡之情。
- “已觉重行非故道”:对时间和空间变化的感悟。
- “只应无恙是青山”:对自然的寄托与希望。
- “旋蓝偃岳元常事”:自然景象的常态,表现生活的哲理。
- “深谷为陵亦等闲”:对生死的平常态度。
- “衲被蒙头都莫问”:放下过去的执念。
- “未当居士一分顽”:超然物外的态度。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茅屋”与“青山”对比,表现出脆弱与坚韧。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增添了韵律感。
- 意象:自然意象与个人情感交织,形成深刻的哲理。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体现出一种超然与释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茅屋:象征着流亡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 青山:象征着永恒不变的自然,与诗人的希望。
- 急流:代表着生活中的冲击与变化。
- 僧衣:象征着对物欲的放下与对内心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茅屋”象征什么?
- A. 富贵
- B. 流亡与艰辛
- C. 自然美
-
“已觉重行非故道”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期待
- B. 怀念与无奈
- C. 快乐
-
诗人对青山的态度是?
- A. 绝望
- B. 希望
- C. 不在乎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与李流谦的流浪主题诗作,都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生活艰辛的深刻感悟。杜甫的作品更为沉重,而李流谦则在痛苦中寻找着希望与释然。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大辞典》
- 《诗词鉴赏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