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未卜天公意,斯人久折磨。
有家谁可寄,无地放狂歌。
关塞凝残月,潇湘咽去波。
两年书始达,伸纸涕滂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与对故人的思念。
不知上天的意图,这个人已经受到长久的折磨。
有家可归的人,谁能寄托我的情感呢?
我无处可去,只能放声歌唱。
边塞的夜晚,残月照耀着,潇湘的水波也让我感到忧伤。
经过两年,书信终于送达,提笔时泪水滂沱。
注释:
- 未卜:没有预知,指对未来的无知。
- 天公意:上天的意图。
- 斯人:这个人,指诗人自己或其所思念的人。
- 折磨:指遭受痛苦。
- 寄:寄托,寄宿。
- 狂歌:放声高歌,抒发情感。
- 关塞:边塞或关口,通常指北方的边境地区。
- 凝残月:夜空中悬挂的残月,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
- 潇湘:指湘江,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书始达:书信终于到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璟章,清代诗人,生于1730年,卒于1800年。以清新俊逸的诗风著称,诗中常融入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诗人因故乡的离别而感到思念的时期,表达了对故人和故土的深切怀念。生存环境的压迫和内心感情的挣扎交织在一起,使得诗歌充满了哀愁与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命运的无奈。开篇的“未卜天公意”直接揭示了诗人面对命运的迷茫,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接着,通过“有家谁可寄,无地放狂歌”两句话,诗人进一步阐述了内心的孤独与无助。虽然有家可归,但在情感上却无法寻求寄托,反而只能在无尽的歌唱中释放自己的情感。
后半部分的“关塞凝残月,潇湘咽去波”,更是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映射出诗人内心的悲伤与思念。残月凝聚在夜空中,仿佛在静静倾听诗人的心声,而潇湘的水波则象征着思乡的情感,波涛汹涌,令人感到无尽的惆怅。
最后一句“两年书始达,伸纸涕滂沱”,情感达到高潮。经过长时间的等待,书信终于送到,纸上泪水倾洒,既是对故人的思念,也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未卜天公意:表达了对命运的困惑与不安。
- 斯人久折磨:指自己或他人经历了长久的痛苦。
- 有家谁可寄:虽然有归处,但情感无处寄托。
- 无地放狂歌:无处可去,只能用歌声宣泄。
- 关塞凝残月:边塞的景色,营造孤独的氛围。
- 潇湘咽去波:对湘水的思念,水波波动如心潮起伏。
- 两年书始达:漫长的等待,终于迎来了书信。
- 伸纸涕滂沱:书信到来之际,泪水倾泻而下。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使得孤独与思念更加生动。
- 对仗:如“有家谁可寄,无地放狂歌”,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命运的无奈、孤独感和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对生活的反思。诗中流露出的情感真挚,令人共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公:象征命运或自然的力量。
- 残月:象征孤独和思念。
- 潇湘:故乡的象征,寓意对家乡的思恋。
- 书信:传递情感与思念的媒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天公意”指的是什么?
- A. 诗人的情感
- B. 上天的安排
- C. 自然现象
-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A. 残月
- B. 潇湘
- C. 书信
- D. 以上都有
-
“伸纸涕滂沱”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开心
- B. 忧伤
- C. 平静
答案:
- B
- D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同样表达对家国的思念与忧愁。
- 《静夜思》李白:对故乡的思念情感深厚。
诗词对比:
- 陈璟章的《感事赠周醅仲并忆湘人 其一》与李白的《静夜思》均探讨思乡之情,但前者更侧重于命运的无奈,而后者则更为直接地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特色,但都体现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