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辞太母灵轝三首》

时间: 2025-01-04 07:05:47

郁郁陵台瑞气多,短箫声裂想悲歌。

西郊泪尽身先返,唯有心随洛水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郁郁陵台瑞气多,
短箫声裂想悲歌。
西郊泪尽身先返,
唯有心随洛水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与哀伤。诗中描绘了陵台上瑞气弥漫的景象,短笛声在空中回荡,令人感到悲伤。西郊的泪水已经流尽,作者的身体早已回到故乡,却只有心灵随着洛水的波涛漂流。

注释:

  • 郁郁:形容气氛或景色的繁茂、浓厚。
  • 陵台:指的是高大的坟墓或祭祀用的台地。
  • 瑞气:吉祥的气息,常用于形容祥和的氛围。
  • 短箫:一种乐器,象征着哀伤的音乐。
  • 西郊:指的是西边的郊外,诗人此处意指自己所处的地方。
  • 洛水:指洛阳的洛水,象征着思乡之情。

典故解析:

“洛水波”常常被用来象征思念和漂泊的心情。洛水在古代文学中常与离别、思乡相关联,这在诗中通过“唯有心随洛水波”得到体现,表达了作者无法忘怀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孔武仲,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记载不多,但他的诗作以情感细腻、意境深远而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作者面对亲人离世或故乡远离之际所作,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板桥辞太母灵轝三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逝去的亲人的哀思。开篇的“郁郁陵台瑞气多”通过描绘环境的繁茂,营造出一种庄重且神秘的气氛,仿佛在为逝者送行。而“短箫声裂想悲歌”则直接传达了哀伤的情感,短箫声的回荡使得诗人更加沉浸在思念中。

接下来的“西郊泪尽身先返”展现了诗人身体回归的现实与心灵留恋的矛盾,泪水已尽,然而内心的痛苦依旧难以释怀。最后一句“唯有心随洛水波”,则将情感升华,与自然的流动相结合,表现出一种无奈的漂泊感。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对亲情的珍视与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郁郁陵台瑞气多
    描绘了高大的陵台,气氛祥和而庄重。

  2. 短箫声裂想悲歌
    短笛的声音穿透空气,带来悲伤的情绪。

  3. 西郊泪尽身先返
    诗人已回到西郊,泪水已流尽,身体虽然回归,心却依然留恋。

  4. 唯有心随洛水波
    诗人的内心如同洛水般漂流,无法平静下来。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念比作洛水的波涛,增强情感的流动感。
  • 对仗:上下句之间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与对生命短暂的感慨,通过自然景象与音乐意象的结合,表现出浓厚的哀思与对往昔的追忆。

意象分析:

  • 陵台:象征着逝去的亲人,庄重而神圣。
  • 短箫:代表着悲伤与思念的情感。
  • 洛水:象征着心灵的漂泊与无法平复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郁郁陵台瑞气多”中的“郁郁”形容的是: A. 凄凉
    B. 繁茂
    C. 寂静

  2. 诗中提到的“短箫”象征着: A. 喜悦
    B. 悲伤
    C. 平静

  3. “唯有心随洛水波”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归属感
    B. 思念与漂泊
    C. 平和与宁静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可以将《板桥辞太母灵轝三首》与《静夜思》进行比较,两者均表达了对亲情与故乡的思念,但《静夜思》更强调孤独感,而《板桥辞》则突出对逝者的哀思。两首诗风格迥异,却都深刻揭示了人们在面对生离死别时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