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投闲非避世,导引学修真。
物外元无事,壶中别有春。
水声清梦寝,山色上衣巾。
已矣将安往,乡关渺战尘。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脱,选择隐居以修炼道理。诗人认为,世间万物都与他无关,内心的春天在于内心的修行与领悟。水声如梦般清澈,山色如同衣巾般柔和。如今已然不知该往何处,故乡已在战乱的尘埃之中变得遥不可及。
注释:
字词注释:
- 投闲:指的是放弃世俗的事务,闲居不仕。
- 导引:指引导和引导,通常用于道教修炼。
- 学修真:学习和修炼真实的道理。
- 物外:超越物质世界。
- 壶中春:指内心的春天,意指心境的宁静与美好。
- 清梦寝:清澈的水声伴随梦境入睡。
- 乡关:故乡的关切与思念。
- 战尘:战乱的纷扰与尘埃。
典故解析:
- 本诗中提到的“壶中别有春”,可联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意象,隐喻一个理想的内心世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鼎(1049年-1119年),字次公,号东轩,宋代著名的词人和政治家。他在政治上曾任多个官职,因反对权臣而遭贬。赵鼎的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在宋代,正值赵鼎政治生涯的动荡时期。因政局复杂,赵鼎选择隐居,表现出对世俗权力的厌倦与对内心追求的向往。
诗歌鉴赏:
赵鼎的《东轩即事二首 其一》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热爱与对世俗权力的逃避。诗的开头“投闲非避世”,道出他选择隐居的原因并非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为了追求更深层次的精神修炼。这里的“导引学修真”,透露出他对道教思想的认同,强调内心的修行与真实的探索。
“物外元无事,壶中别有春”一句,诗人描绘了一种超然的心态,透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他内心的宁静与和谐。水声清脆,山色如画,构建出一幅清新的自然图景,既是外在环境的描写,也是内心世界的映射。
最后两句“已矣将安往,乡关渺战尘”,则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与无奈,战乱的尘埃让他对故乡的归属感变得渺茫。整首诗在意象的构建上,结合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世纷扰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哲思与内心的宁静。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投闲非避世:指诗人选择闲适生活并不是单纯的逃避现实。
- 导引学修真:他希望通过导引和学习来修炼真实的道理。
- 物外元无事:在物质世界之外,他认为没有任何事情值得烦恼。
- 壶中别有春:内心的修行与领悟让他感受到春天的宁静与美好。
- 水声清梦寝:水声如梦般清澈,陪伴着他的睡眠。
- 山色上衣巾:山的色彩如同披在身上的衣巾,给人一种温柔的感觉。
- 已矣将安往:现在已不知该去往何处。
- 乡关渺战尘:故乡的情感在战乱的尘埃中显得遥不可及。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壶中春”比喻内心的宁静与美好。
- 对仗:如“水声清梦寝,山色上衣巾”形成对仗的美感。
- 拟人:水声被赋予人性,如同清梦般。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追求,同时也透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世俗纷扰的逃避。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声:象征心灵的宁静与清澈。
- 山色:象征自然的美好与内心的和谐。
- 春:代表生机与希望,隐喻内心的修行成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赵鼎选择隐居的原因是什么?
- A. 逃避现实
- B. 寻求内心的宁静
- C. 追求权力
-
“物外元无事”意指什么?
- A. 物质世界的纷扰
- B. 内心的空虚
- C. 对世俗的超脱
-
“壶中别有春”中“春”指的是什么?
- A. 自然春天
- B. 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 C. 年轻的活力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赵鼎的《东轩即事二首》与陶渊明的《饮酒》在主题上都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赵鼎更加强调内心的修行,而陶渊明则更侧重于自然的享受与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