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杭州有讶太遽者》

时间: 2025-01-17 10:09:32

未著绝交论,但歌招隐诗。

人间审如此,身外复奚疑。

丧乱物情薄,奔驰智力疲。

溪山有佳处,投老更何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未著绝交论,但歌招隐诗。
人间审如此,身外复奚疑。
丧乱物情薄,奔驰智力疲。
溪山有佳处,投老更何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没有涉及绝交的理论,只是吟唱隐居的诗篇。
人世间如此审视,身外的事情又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在动乱中,世情薄弱,奔波劳累使人的智慧和力量也疲惫不堪。
山水之间有美好的地方,老了之后又该何去何从呢?

注释

  • 绝交论:指的是断绝交往的理论或观点。
  • 招隐诗:隐士所作的诗,表达隐居生活的理想。
  • 丧乱:指社会动乱、国家破败的状态。
  • 物情薄:形容人情世故冷淡,世态炎凉。
  • 奔驰:奔走、奔波,形容忙碌的生活状态。
  • 智力疲:指智慧和力量的疲乏。
  • 溪山:指山水的自然景色。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体现了宋代士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及对世事的反思。隐士文化在古代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诗人通过隐居来表达对社会动乱的逃避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鼎,字孟頫,号梅溪,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因其政治才能和文学造诣而受到广泛赞誉。他的诗歌风格清新,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发杭州有讶太遽者》创作于赵鼎的隐退时期,诗中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动乱的感慨,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探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清晰的思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反思。诗的开头两句,提到“绝交论”和“招隐诗”,直接表明了诗人对交往和隐居的思考。在纷繁复杂的人世中,诗人感受到世态的冷漠与人情的薄弱,表现出一种对人情世故的无奈与失望。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以“丧乱物情薄”来形容社会的动荡不安,再结合“奔驰智力疲”,表现出一种疲惫感,仿佛无论多么努力,终究难以逃避外界的冲击。这种对现实的反思让诗的情感更加深沉。

最后两句,诗人将目光转向自然,提到“溪山有佳处”,引导读者思考在动乱的社会中,何处才是心灵的栖息地。他对老去之后的去处感到迷茫,既有对自然环境的向往,也流露出对人生的无奈与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人情、世事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的向往,传达了诗人深刻的生命哲理与情感体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未著绝交论:没有讨论绝交的理论,暗示与世俗交往的淡薄。
  2. 但歌招隐诗:只是歌唱隐士的诗篇,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3. 人间审如此:世间对人情的审视如此冷漠。
  4. 身外复奚疑:外界的事情又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
  5. 丧乱物情薄:在动乱中,世情薄弱,关系淡漠。
  6. 奔驰智力疲:奔波忙碌使得人的智慧和力量都感到疲惫。
  7. 溪山有佳处:山水之间有美好之地,暗示理想的归宿。
  8. 投老更何之:老去之后又该何去何从,表现出对未来的迷茫。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对人际冷淡与自然美好形成对比。
  • 象征:溪山象征理想的栖息之地,代表着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反问:通过反问加深思考,增强诗的哲理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动乱的感慨与对隐逸生活的渴望。通过对人情世态的冷漠和对自然山水的向往,反映出一种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山:象征宁静、理想的栖息地,代表着诗人向往的生活状态。
  • 丧乱:象征社会动荡与人情冷漠,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赵鼎的《发杭州有讶太遽者》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社会动乱的无奈
    B. 对爱情的思考
    C. 对历史的追溯

  2. 诗中提到的“溪山”象征着什么? A. 繁华都市
    B. 理想的栖息之地
    C. 战争的残酷

  3. 诗的开头提到“绝交论”,这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A. 对交往的重视
    B. 对人际关系的冷漠
    C. 对爱情的渴望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比较赵鼎的《发杭州有讶太遽者》与王维的《鹿柴》,两首诗都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事的思考。赵鼎的诗更显出对社会动乱的忧虑,而王维则在平静中表达了对自然的融入与宁静。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
  • 《诗经与古诗词的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