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海激天翻电雹嗔,苍松十丈劈为薪。
须臾龙卷它山去,误杀田头望雨人。
白话文翻译
海浪翻滚,天空中电闪雷鸣,暴风骤雨让人心生怨恨;
高耸的苍松被风劈倒,变成了燃料。
转眼间,龙卷风便向其他山头卷去,
却误伤了在田头等候雨水的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激:波浪翻滚的样子。
- 电雹:指雷电和冰雹,形容天气极为恶劣。
- 苍松:高大的松树。
- 十丈:形容松树非常高。
- 劈为薪:被劈倒后用作柴火。
- 须臾:指转瞬之间,瞬间。
- 龙卷:指龙卷风,是一种强烈的旋风。
- 误杀:误伤,指意外的伤害。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田头望雨人”,可理解为农民在盼望雨水,以期丰收。此处表现出农民对自然的依赖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是宋代著名的诗人,生于南宋时期,字仲明,号白云,晚号清白山人。他的诗风以豪放、清新著称,常常表现出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一个暴风雨来临的时刻,表达了自然力量的强大以及由此带来的农民的无奈与悲哀。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农民依赖天时来获取丰收,暴风雨的来临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也影响了农民的生活。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激烈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自然的威力与人类的渺小。诗的开头用“海激天翻”来形容风雨交加,气氛紧张而压迫,仿佛整个天地都在翻滚,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着,诗人以“苍松十丈劈为薪”描写了暴风雨的破坏力,苍松作为坚韧的象征,也无法抵御自然的摧残,令人感到无奈与悲哀。
而“须臾龙卷它山去”一句则表现了自然灾害的迅速与无情,转瞬之间,龙卷风便消失在远方,给人以一种无常的感觉。最后一句“误杀田头望雨人”则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描绘了农民在田头等待雨水的焦急与无奈,突显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脆弱与无力。
整首诗情感深邃,既有对自然景象的真实描写,又蕴含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敏感与深刻的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海激天翻电雹嗔:描绘海浪翻滚、天空阴沉、雷电交加的情景,暗示天气变化无常,带有一种紧张感。
- 苍松十丈劈为薪:高大的松树被狂风劈倒,寓意自然的威力无情,反映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脆弱。
- 须臾龙卷它山去:龙卷风瞬间移动,表现了自然现象的迅速与不可预测。
- 误杀田头望雨人:农民因期待雨水而在田头等候,却因自然灾害遭受意外伤害,表达出人类对自然的无奈与恐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比作怒海翻腾,增强了诗的戏剧性。
- 拟人:通过“嗔”来表现自然的情感,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特征。
- 对仗:诗句中“海激”与“电雹”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力量的描绘,揭示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无奈与脆弱,表现了诗人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传达了对自然灾害的敬畏与对农民艰辛的同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象征自然的浩瀚与不可预测。
- 苍松:象征坚韧与生命力。
- 龙卷:象征自然的力量与破坏性。
- 田头望雨人:象征农民的希望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天气状况是: A. 风和日丽
B. 电闪雷鸣
C. 暴风雪
D. 和风细雨 -
“苍松十丈劈为薪”中的“薪”指的是: A. 水
B. 燃料
C. 食物
D. 农作物 -
诗中提到的“田头望雨人”是指: A. 渔民
B. 农民
C. 商人
D. 学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现出战乱与自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 李白《庐山谣》:描写自然景色与人类情感的结合。
诗词对比:
- 对比刘克庄的《七月九日二首》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展现了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渺小,但刘克庄更侧重于自然灾害对农民生计的影响,而杜甫则更关注国家动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体现出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刘克庄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