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残羯如蜂暂寄窠,十年南北问干戈。
穹庐昔少曾居汴,莫府今犹未过河。
越石不生谁可将,奉春再出亦难和。
忧时元是诗人识,莫怪吟中感慨多。
白话文翻译:
残羯像蜜蜂一样暂时栖息在巢穴里,
十年间南北游历,不断询问战争的消息。
曾经在穹庐下栖息的我,早已居住在汴京,
如今的莫府至今还未能渡过河流。
越国的石头难以生长,
春天再度到来也难以融洽。
忧国忧时本是诗人的识见,
不必怪我在吟诵中感慨颇多。
注释:
- 残羯:指受伤或残缺的羊,常用以比喻失意的人。
- 窠:鸟类或昆虫的巢穴,这里引申为安身之处。
- 干戈:指战争和军事冲突。
- 穹庐:指的是家,古代游牧民族的住所。
- 汴:指汴京,即今天的河南开封。
- 莫府:可能是指当时某个重要的地方或家族。
- 越石:传说中的越国石头,象征着高贵或罕见的事物。
- 奉春:意指迎接春天的到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季真,号景川,宋代诗人,曾任职于政府,政治上有一定的参与。其诗风刚健豪放,常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动荡的时代,诗人经历了战乱与动荡,目睹了社会的变迁与人们的苦难,因此在诗中流露出浓厚的忧国忧民之情。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有感》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时局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残羯如蜂的比喻,传达出一种无奈与彷徨;而“十年南北问干戈”则明确了时代背景,显示出作者在纷扰的环境中,始终关心国家的命运。接下来的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作者对过去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昔日的安稳与今日的动荡形成鲜明对比。
在“越石不生谁可将”一句中,越石象征着罕见的美好事物,借此表达出对理想与美好生活的渴望,而“奉春再出亦难和”则透露出一种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令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愁苦。最后两句总结了诗人的情感,忧国忧民是诗人所应承担的责任,正是这种责任感使得他的吟诵充满了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深刻反映了诗人在历史变迁中的思考与情感,展现了诗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孤独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残羯如蜂暂寄窠:以“残羯”比喻自己,表达一种寄居他处的无奈与失落。
- 十年南北问干戈:表明经历了十年的游历与对战争的关注,反映出对国家局势的忧虑。
- 穹庐昔少曾居汴:回忆昔日在汴京的生活,表达对过去安稳生活的怀念。
- 莫府今犹未过河:指出当前的困境,暗示与他人的隔阂与难以接近的现实。
- 越石不生谁可将:用“越石”象征理想与美好,表达对未来的不安。
- 奉春再出亦难和:春天的到来却难以改变现状,反映出内心的失落。
- 忧时元是诗人识:总结了诗人的身份与责任,表明对时局的敏感。
- 莫怪吟中感慨多:表明自己多愁善感的原因,强调诗人与时代的紧密联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残羯如蜂”,生动形象地传达了诗人的孤独感。
- 对比:通过回忆与现实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象征:越石象征珍贵理想,富有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忧国忧民的情感展开,表现出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思考以及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残羯:象征失落与无奈。
- 干戈:战争与动荡的象征。
- 穹庐:温暖与安定的象征。
- 越石:理想与稀有价值的象征。
- 春:希望与更新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残羯”的比喻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希望
B. 无奈
C. 喜悦 -
“十年南北问干戈”中的“干戈”指的是什么? A. 和平
B. 战争
C. 旅行 -
诗人对“越石”的描述表达了怎样的感受?
A. 对未来的渴望
B. 对过去的怀念
C. 对友谊的期待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王维《送别》
诗词对比: 与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相比,刘克庄的《有感》在情感表达上更为直接,陆游侧重于个人的情感抒发,而刘克庄则更多地关注社会时局。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与历史:文化背景与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