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慈恩寺南池秋荷咏
作者:韦应物
对殿含凉气,裁规覆清沼。
衰红受露多,馀馥依人少。
萧萧远尘迹,飒飒凌秋晓。
节谢客来稀,回塘方独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的是秋天的慈恩寺南池,诗人坐在殿前,感受到一阵清凉的气息,眼前是修剪整齐的荷叶覆盖着清澈的水面。秋天的荷花已经衰败,露水打湿了花瓣,香气也渐渐稀少。远处的尘土声响萧萧而去,秋晨的微风轻轻吹拂,带来一丝清凉。时节已经很晚,来这里游玩的客人们也变得稀少,诗人独自绕着池塘徘徊。
注释:
- 殿:指寺庙的殿堂。
- 裁规:指修剪整齐的荷叶。
- 衰红:指荷花已经凋零,花瓣变得暗淡。
- 馀馥:剩余的香气。
- 萧萧:形容声音的微弱,远处的尘土声。
- 飒飒:形容风声,带有清爽的感觉。
- 节谢:指荷花的节令已经过去。
- 客来稀:指来游玩的客人变得稀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韦应物,字子云,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40年,卒于公元804年。他以五言诗著称,作品多关注自然景物,情感细腻,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韦应物晚年,反映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在秋天的季节,诗人常常感到一种孤独和淡淡的伤感,因而选择在慈恩寺的池塘边写下这首诗。
诗歌鉴赏:
《慈恩寺南池秋荷咏》展现了唐代诗人韦应物在秋天的深刻情感与自然景色的和谐融合。诗歌开篇即设定了场景,清凉的气息和修整的荷叶描绘出一种静谧的氛围,仿佛让读者也感受到那份清新的凉意。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对衰败的荷花和稀少的香气的描写,表达了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
“萧萧远尘迹,飒飒凌秋晓”两句,句式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同时,描写远方的尘土声和秋晨的微风,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立体,透出一种淡淡的忧愁。最后两句更是点明了作者的孤独感,随着季节的更替,游人稀少,诗人只能独自徘徊于池塘边,感受着自然的变化与人生的无常。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对殿含凉气:描绘了寺庙前的凉爽气息,营造出一种静谧的空间感。
- 裁规覆清沼:荷叶被修整得整齐,覆盖在清澈的水面上,展现出自然之美。
- 衰红受露多:凋零的荷花上沾满露水,暗示着生命的短暂与易逝。
- 馀馥依人少:香气渐渐散去,人与自然的对比中,突显了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 萧萧远尘迹:远处的尘土声轻微,暗示着人去楼空的孤独感。
- 飒飒凌秋晓:秋晨的微风带来清凉,进一步增强了季节感。
- 节谢客来稀:随着季节的转换,游人变得稀少,寓意着孤独。
- 回塘方独绕:诗人独自绕着池塘,体现了他的孤独与思索。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衰红”和“馀馥”比喻生命的短暂与香气的消散。
- 拟人:将“凉气”“香气”赋予人的特征,增强情感的表现。
- 对仗:整首诗保持了良好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荷塘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以及孤独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荷花:象征着美好与短暂,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 清沼:代表着平静和深邃,隐喻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索。
- 秋:象征着成熟与衰败,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对殿含凉气”中的“凉气”主要表现了什么?
A) 炎热的气息
B) 清爽的气息
C) 霜冻的气息
答案:B -
诗中“衰红受露多”是指什么?
A) 荷花盛开
B) 荷花凋零
C) 荷叶茂盛
答案:B -
诗的整体情感基调是?
A) 喜悦
B) 忧伤
C) 愤怒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 杜甫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 韦应物的《慈恩寺南池秋荷咏》与杜甫的《秋夕》都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但韦应物更注重自然之美与内心的孤独感,而杜甫则更关注于社会与人生的苦闷,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韦应物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