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李势女》
时间: 2025-01-01 14:19: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李势女
白居易
减一分太短,增一分太长。
不朱面若花,不粉肌如霜。
色为天下艳,心乃女中郎。
自言重不幸,家破身未亡。
人各有一死,此死职所当。
忍将先人体,与主为疣疮。
妾死主意快,从此两无妨。
愿信赤心语,速即白刃光。
南郡忽感激,却立舍锋铓。
抚背称阿姉,归我如归乡。
竟以恩信待,岂止猜妒忘。
由来几上肉,不足挥干将。
南郡死已久,骨枯墓苍苍。
愿于墓上头,立石镌此章。
劝诫天下妇,不令阴胜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女性对自己命运的感慨与思考。诗人认为,减去一点就显得太短,增加一点则又显得太长,反映了对美丽与不幸的矛盾感受。她的脸色虽然没有像花儿那般娇艳,也无如霜雪般洁白,但却是天下最美的。她自认为命运不幸,家庭破碎但仍然活着。每个人都有一死,这是生命的常态。她宁愿将自己的死与主人的死相提并论。她希望能够速死了结,与其说是对主人的忠诚,倒不如说是对命运的无奈。她愿意在南郡立碑,劝诫世间的女人们,不要让阴暗的情感胜过阳光。
注释
- 减一分太短,增一分太长:形容身材或美丽的标准难以把握。
- 不朱面若花,不粉肌如霜:强调自己容貌并非绝世美丽。
- 心乃女中郎:心中坦荡,像男子一样豪放。
- 忍将先人体,与主为疣疮:将自己的死与主人的死相比,认为身为妾的悲惨命运。
- 愿于墓上头,立石镌此章:希望为自己和他人留下一段警世之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著称。他的诗作涵盖爱情、人生、政治等多个主题,是唐诗的重要代表之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白居易中年时期,正值其对社会不公和人性思考的敏感时期。诗中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反映了社会对女性地位的不平等和压迫。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女妾的口吻,表达了对自身命运的无奈与反思。起初,诗人以对比的手法,指出美丽的外表与内心的苦楚之间的落差,揭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矛盾地位。诗中提到的“人各有一死”,反映了对生死观的深刻思考,强调了命运的无常与必然,女妾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意活在主人的阴影之下。
后半部分,诗人通过立碑的方式,象征着对社会不公的控诉与对后人的劝诫,表达了希望天下妇女能够勇敢面对命运的愿望。诗歌整体通过直白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女性的坚韧和渴望解放的心声,传递出反对对女性压迫的强烈情感,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减一分太短,增一分太长:形容标准难以把握,暗示对美丽标准的无奈。
- 不朱面若花,不粉肌如霜:自谦,表达对自己容貌的认同。
- 色为天下艳,心乃女中郎:虽然外表平常,但内心却勇敢。
- 自言重不幸,家破身未亡: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展示了女性的悲惨境遇。
- 人各有一死,此死职所当:强调死亡的必然性。
- 忍将先人体,与主为疣疮: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意忍受不幸。
- 妾死主意快,从此两无妨:暗示宁死不屈的态度。
- 愿信赤心语,速即白刃光:希望以真心换得解脱。
- 南郡忽感激,却立舍锋铓:在特定的情感下,选择立碑。
- 抚背称阿姉,归我如归乡:表达对离别和归属的感慨。
- 竟以恩信待,岂止猜妒忘:强调信任的重要性。
- 由来几上肉,不足挥干将:讽刺对待女人的态度。
- 南郡死已久,骨枯墓苍苍:死亡的沉重感。
- 愿于墓上头,立石镌此章:希望留下警示。
- 劝诫天下妇,不令阴胜阳:呼吁女性勇敢面对生活。
修辞手法
- 对比:如“减一分太短,增一分太长”通过对比突出了女性在美与命运之间的挣扎。
- 象征:立碑象征着对社会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希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反思,展现了女性在压迫与挣扎中渴望解放的心声,强调了生命的尊严与勇气。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与霜:象征美丽与脆弱,反映女性在外表与内心的矛盾。
- 白刃:代表死亡的解脱与勇气。
- 墓碑:象征对历史的反思与警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白居易在诗中提到的“减一分太短,增一分太长”主要反映了什么? A. 对美丽标准的无奈
B. 对生活的满足
C. 对家庭的热爱
D. 对友谊的珍重 -
诗中提到的“妾死主意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忍耐与屈从
B. 宁死不屈
C. 对主人的依赖
D. 对生活的热爱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探讨女性命运。
- 李清照的《如梦令》,表达女性对爱情的执念。
诗词对比
- 白居易与李白的诗词在风格上有明显区别,白居易更关注社会现实,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豪放不羁的个性表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歌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