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阳三题 其一 庐山桂》
时间: 2025-01-01 15:18: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偃蹇月中桂,结根依青天。
天风绕月起,吹子下人间。
飘零委何处,乃落匡庐山。
生为石上桂,叶如剪碧鲜。
枝干日长大,根荄日牢坚。
不归天上月,空老山中年。
庐山去咸阳,道里三四千。
无人为移植,得入上林园。
不及红花树,长栽温室前。
白话文翻译:
在月光下的桂树懒散地躺着,根深扎在青天之下。
天上的风吹起月光,把它送入人间。
落叶飘零,不知要落到何处,最终落在了匡庐山。
这棵桂树生于石上,叶子如剪刀般碧绿鲜亮。
树枝和树干日渐长大,根系也愈加稳固。
它不再归于天上的月亮,只能空耗在山中岁月。
庐山到咸阳的距离,三四千里。
无人来移植它,让它进到上林园。
比起那些红花树,还是在温室前栽种的更好。
注释:
- 偃蹇:懒散、无所事事的样子。
- 匡庐山:指庐山,位于今江西省,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 荄:根须的意思,这里指根系。
- 上林园:古代皇家园林,种植珍奇花木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直白通俗,内容多涉及社会现实及人生感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其作品包括《长恨歌》、《琵琶行》等。
创作背景:
《浔阳三题》是白居易晚年时期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的热爱。诗中桂树的描写,既是对桂树本身的赞美,也是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桂树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开头两句以“偃蹇月中桂”引入,桂树在月光下显得慵懒而宁静,传达出一种闲适的氛围。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风的描写,表现出自然界的动态与人间的联系,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
诗中“生为石上桂,叶如剪碧鲜”一句,展现了桂树的顽强生命力,尽管生于艰苦环境,依然能展现出鲜艳的绿色,象征着生命的坚韧和希望。而“空老山中年”则透露出一种无奈和感伤,桂树虽不归月,终究只能在孤独中度过时光,反映出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
最后的两句提到庐山与咸阳的距离,表达出一种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无人移植的桂树与红花树的对比,暗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的差距,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偃蹇月中桂:桂树在月光下显得慵懒。
- 结根依青天:根扎在天空之下,表现出桂树的扎根和生长。
- 天风绕月起:风在月光中起舞,具有动感。
- 吹子下人间:把月光送到人间,暗示人与自然的连接。
- 飘零委何处:桂叶飘零,不知落到何处。
- 乃落匡庐山:最终落在了庐山,强调山的神秘。
- 生为石上桂:生长在石头上的桂树,象征艰难环境。
- 叶如剪碧鲜:桂叶碧绿如剪刀,生机勃勃。
- 枝干日长大:树枝树干日渐长大,象征生命的延续。
- 根荄日牢坚:根系愈加稳固,表明坚韧的生命力。
- 不归天上月:不再归于天上的月亮,感叹孤独。
- 空老山中年:在山中虚度光阴,表达无奈。
- 庐山去咸阳:指庐山与咸阳的距离,表现对理想的追求。
- 道里三四千:三四千里的远道,象征梦想的遥不可及。
- 无人为移植:无人移植,反映现实的无奈。
- 得入上林园:渴望进入上林园,象征理想的追求。
- 不及红花树:与红花树的对比,暗示现实的无奈。
- 长栽温室前:温室中的红花树养护良好,反映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桂树与人生活状态相联系。
- 拟人:桂树的慵懒与孤独赋予其人性化特征。
- 对仗:诗中使用对仗的句式,增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桂树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以及人生理想的思考,情感基调中透着一丝无奈与感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桂树:象征坚韧的生命力和对理想的追求。
- 月亮:代表美好而遥远的理想。
- 庐山:象征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
- 上林园:象征理想社会或美好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白居易的《浔阳三题》主要描写什么植物?
- A. 梅树
- B. 桂树
- C. 樱花树
- D. 桃树
-
“不归天上月”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期待
- B. 愉悦
- C. 孤独
- D. 兴奋
-
诗中的意象“庐山去咸阳”指的是:
- A. 远方的理想
- B. 美丽的风景
- C. 坎坷的旅途
- D. 孤独的心情
答案:
- B. 桂树
- C. 孤独
- A. 远方的理想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长恨歌》:白居易的另一部经典作品,探讨爱情与时间的主题。
- 《月夜忆舍弟》:杜甫的作品,表现对兄弟的思念。
诗词对比:
- 白居易与李白的诗歌风格对比:白居易的诗多以平易近人、通俗易懂见长,而李白则以豪放不羁、个性张扬著称,两者在意象和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文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