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从驾登云居寺塔》

时间: 2025-01-19 19:55:07

重峦千仞塔,危磴九层台。

石关恒逆上,山梁乍斗回。

阶下云峰出,窗前风洞开。

隔岭钟声度,中天梵响来。

平时欣侍从,于此暂徘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重峦千仞塔,危磴九层台。
石关恒逆上,山梁乍斗回。
阶下云峰出,窗前风洞开。
隔岭钟声度,中天梵响来。
平时欣侍从,于此暂徘徊。


白话文翻译:

高耸的山峰上耸立着千仞的塔,陡峭的石阶通向九层的台。
石头关卡在不断向上攀登,山梁偶尔出现曲折的回环。
阶梯下方云雾缭绕,窗前的微风轻轻吹开。
隔着山岭传来的钟声响起,远处的梵音在空中回荡。
平时我乐于侍奉君主,而如今在此暂时徘徊。


注释:

  • 重峦:高耸的山峦。
  • 千仞:形容山的高度,仞是古代度量单位,约三米。
  • 危磴:陡峭的石阶。
  • 石关:石头做的关卡。
  • :始终,常常。
  • 乍斗:突然出现的斗折。
  • 云峰:云雾缭绕的山峰。
  • 风洞:风从窗前吹过的隙缝。
  • 梵响:佛教钟声,象征宁静和神圣。
  • 侍从:侍奉,跟随。

典故解析:

此诗描写了登高所见的自然景观以及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向往与对平日生活的思考。“梵响”与“钟声”可以联想到佛教庙宇的宁静氛围,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庾信(约513年-约581年),字子山,南北朝时期的诗人、文学家。他以诗才和散文闻名,被后世称为“庾子山”。庾信的诗风兼具豪放与细腻,常通过自然景观表达个人情感和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一次登山游历中写成,反映了庾信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悟。南北朝时期,士人多追求精神寄托,佛教文化逐渐盛行,诗中也隐含了对宗教的向往。


诗歌鉴赏:

《和从驾登云居寺塔》是一首描写自然与人文景观结合的诗作,展现了庾信对高耸山塔的赞美与对自然的沉思。诗中“重峦千仞塔,危磴九层台”两句,生动描绘出高山与寺塔的雄伟气势,瞬间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高远的视觉冲击。接下来的描写则引导读者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在自然中游走的宁静与思索。

“隔岭钟声度,中天梵响来”一句中,钟声与梵音的结合,既是自然声音的描写,也是心灵的回响,表现了诗人精神世界的宁静与超脱。这种超然的境界正是庾信所追求的,亦是许多士人在动荡时代所渴望的安宁。

整首诗通过对景的描绘,融入诗人的情感和思考,展示了人与自然、人与宗教之间的深刻联系。这样的主题不仅具有时代意义,也让后人感受到一种永恒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重峦千仞塔:高山耸立,塔楼巍峨,强调了自然的雄伟。
  • 危磴九层台:形容石阶陡峭,令人心生敬畏。
  • 石关恒逆上:前进的道路艰难,象征攀登的艰辛。
  • 山梁乍斗回:山路曲折,展现了旅途的曲折与不易。
  • 阶下云峰出:阶梯下方显现的云峰,突显出神秘的气氛。
  • 窗前风洞开:窗前微风带来清新,象征心灵的开放。
  • 隔岭钟声度:远处的钟声传来,唤起内心的平静。
  • 中天梵响来:梵音的悠扬回荡,象征佛教的宁静。
  • 平时欣侍从:表达对平日生活的忠诚与责任。
  • 于此暂徘徊:在此处停留,感受内心的宁静。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之间多采用对仗工整的方式,如“重峦千仞塔,危磴九层台”。
  • 隐喻:通过自然景观隐喻诗人的内心感受,如“山梁乍斗回”表达生活的艰辛。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高远精神境界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士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重峦:象征高峰与挑战,暗示人生的艰难与奋发向上的精神。
  • 云峰:云雾缥缈,象征着神秘与超脱,反映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 钟声:代表佛教的宁静与思考,传达出一种内心的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重峦千仞塔”中的“千仞”指的是: A. 一千米
    B. 一千个
    C. 一千个高度

  2. 诗中“隔岭钟声度”中所提到的“钟声”象征着: A. 生活的喧嚣
    B. 佛教的宁静
    C. 战争的号角

  3. 诗中“阶下云峰出”的意象主要表达了: A. 自然的雄伟
    B. 内心的宁静
    C. 生活的艰辛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李白的《庐山谣》同样描绘了山水之美,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思考;而王维的《山居秋暝》则通过写景抒情,展现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两者与庾信的诗在主题上都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但表现手法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庾信诗集》
  • 《南北朝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