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斋
作者: 陆游 〔宋代〕
著脚红尘已恨深,
便应毕世住山林。
贵人自作宣明面,
老子曾闻正始音。
议论坐狂当永弃,
簿书缘病复难任。
东斋幽寂凭谁画,
开幔床横一素琴。
白话文翻译:
已深陷红尘之中,心中满是遗憾,
所以应当终身隐居于山林。
那些贵人自以为是地装模作样,
我曾听说过老子的正始之音。
对于那些议论纷纷的人,我决定永远抛弃他们,
因身体欠佳,无法再去处理账簿。
东斋的幽静,凭谁来描绘呢?
打开帐幔,床上横放着一张素琴。
注释:
- 著脚:踏入,涉足的意思。
- 红尘:指世俗的纷扰与烦恼。
- 贵人:指那些地位高、权力大的人。
- 宣明面:指自作聪明的面孔,显示出一种假装的清高。
- 老子:指道家创始人老子,其思想强调自然与无为。
- 正始音:指老子的思想和教义,意在突出其深邃。
- 永弃:永远放弃。
- 簿书:账簿和书信。
- 缘病:因病而导致的困扰。
- 东斋:指诗人自己所居住的地方,象征隐居生活。
- 素琴:一种简单、素雅的琴,象征清静和内心的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词人。他的诗歌多反映个人的理想、情感与国家的命运,风格豪放,兼具细腻与刚烈。陆游一生经历了南北朝的动荡,个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他的作品中常有体现。
创作背景:
《东斋》写于陆游晚年,正值其身心疲惫之时。诗人因政治失意、身患疾病,逐渐倾向于山林隐居生活,渴望远离世俗纷争,希望能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安详。
诗歌鉴赏:
《东斋》是一首极具个人情感的诗作,表现了陆游对世俗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诗人直言已深陷红尘,内心充满了对世俗生活的遗憾与不满,这种情感与许多文人墨客在面对纷扰的社会时所产生的共鸣相契合。转而他提出了隐居的选择,体现了对自然与自由的向往。
诗中提到“贵人自作宣明面”,揭示了社会上那些伪善的风气,诗人对此深感反感。而“老子曾闻正始音”则体现了他的哲学追求,向往道家的平和与自然。
后半部分的“东斋幽寂凭谁画”表达出一种孤独与无奈,东斋的幽静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形成鲜明对比,诗人似乎在询问,谁能理解他内心的孤独与寂静?最后以“开幔床横一素琴”结尾,素琴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艺术的追求,暗示着一种隐居生活的理想。
整首诗在情感的流动与意象的交替中,呈现出一种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深刻而富有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著脚红尘已恨深:已深陷世俗之中,心中充满遗憾。
- 便应毕世住山林:因此应选择隐居于山林,远离尘世。
- 贵人自作宣明面:那些权贵自以为是地伪装自己。
- 老子曾闻正始音:引述老子的教义,强调内心的智慧。
- 议论坐狂当永弃:对那些无谓的议论决定永远抛弃。
- 簿书缘病复难任:因身体虚弱,难以再去处理杂务。
- 东斋幽寂凭谁画:东斋的静谧,谁能来描绘呢?
- 开幔床横一素琴:打开帐幔,床上放着一张素雅的琴。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的纷扰比作“红尘”,以此表达情感。
- 对仗:如“贵人自作宣明面”与“老子曾闻正始音”,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主题。
- 排比:使用多个短句表达诗人对世俗的反感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隐居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体现了陆游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尘:象征世俗纷扰与烦恼,代表诗人对现实的不满。
- 山林:象征自然与自由,代表隐居的理想生活。
- 贵人:象征社会的权贵,表现出对虚伪的批判。
- 素琴:象征内心的宁静与艺术追求,体现了诗人的文化品位与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红尘”指的是什么?
- A. 自然环境
- B. 世俗生活的繁杂
- C. 内心的宁静
-
陆游在诗中提到的“贵人”指的是?
- A. 生活在山林中的人
- B. 享有权势的人
- C. 平民百姓
-
诗中提到的“素琴”象征着?
- A. 诗人的高雅情趣
- B. 诗人的烦恼
- C. 现实的复杂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居秋暝》(王维):同样描绘隐居生活的宁静与自然美。
- 《静夜思》(李白):表达对宁静夜晚的思考,体现了对内心世界的追求。
诗词对比:
《东斋》(陆游) vs 《山中留客》(王维):
- 陆游的《东斋》强调对世俗的厌倦,而王维的《山中留客》则更多描绘与友人相聚的宁静与欢愉。
- 两者都表现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但陆游更为孤独,王维则体现出人际关系的温暖。
参考资料:
- 《陆游全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宋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