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来两眼不曾寒,
四顾千峰掠晓鬞。
天欲恼人消几许,
只教和雾年云山。
白话文翻译
东边的天空,眼前的景象并不寒冷,
四周的千峰在晨光中轻轻掠过。
天要对人发怒,能消磨几分情绪?
唯有在这雾中,依稀看见云山。
注释
字词注释:
- 东来:指从东边而来的,暗指早晨的光线。
- 寒:此处指寒冷的感觉,表现出一种内心的温暖。
- 四顾:四面张望,环顾四周。
- 千峰:形容山峰众多,气势磅礴。
- 掠晓鬞:掠过晨曦的光辉,鬞指光辉或光明。
- 天欲恼:天要发怒,表达一种不安的情绪。
- 和雾:与雾气相融,形成模糊的景象。
典故解析: 此诗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生活情感的深刻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他以清新自然的风格,精炼的语言而闻名,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生活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诗人在繁忙的生活中,寄情于山水之间,借景抒情,表达个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雾中见云山依约不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晨雾中的山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态度的思考。诗的开头“东来两眼不曾寒”,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而明亮的气息,似乎在暗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随着“四顾千峰掠晓鬞”的描写,画面逐渐展开,千山万水在晨光中显现出一幅生动的画卷,令人心驰神往。
然而,“天欲恼人消几许”一句,诗人却转而思考自然与人心的关系,似乎暗示着即使在美丽的自然中,也难免有烦恼与不安。最后一句“只教和雾年云山”,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雾气的缭绕使得景色变得模糊,也象征了人生的复杂与不易。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考,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壮丽,还引发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东来两眼不曾寒:诗人描绘了一幅温暖的晨景,表达了内心的温暖与宁静。
- 四顾千峰掠晓鬞:环顾四周,千山在晨光中流动,展现自然的壮丽。
- 天欲恼人消几许:天色阴沉,似乎在发怒,暗示人心的烦恼与不安。
- 只教和雾年云山:在雾中,景象变得模糊,象征着人生的复杂与不易。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与人心情感相结合,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将天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与思考,展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同时也体现了内心的平和与淡然。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山:象征着人生的理想与追求。
- 雾:象征复杂的情感与模糊的前景。
- 寒:代表内心的孤独与忧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描绘的是什么样的自然景象?
- A. 晴空万里
- B. 雾气缭绕
- C. 暴风骤雨
- D. 冰雪覆盖
-
“天欲恼人消几许”中的“恼”指的是什么?
- A. 生气
- B. 快乐
- C. 疲惫
- D. 悲伤
答案: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同样描绘自然与内心的关系。
- 王维的《山居秋暝》:表现了自然景色的宁静与人与自然的和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杨万里的诗更加强调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内心的感悟,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出豪放的个性和对自由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收录了杨万里及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系统介绍古代诗词的鉴赏与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