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再从侄处默
作者: 汪琬 〔明代〕
又向长安别,
凄然动客愁。
秋风吹运道,
落日在孤舟。
雁逐江烟下,
潮冲楚树流。
何时复相见,
与续竹林游。
白话文翻译:
又一次在长安告别,
凄凉的情绪涌动着游子的愁苦。
秋风吹拂着行舟,
夕阳映照在孤舟上。
大雁追逐着江边的烟雾而下,
潮水冲刷着楚地的树木。
何时才能再相见,
一起再续竹林间的游乐?
注释:
逐句解释生僻字和词语的含义:
- 又向长安别:又一次在长安告别。长安为古都,象征离别之地。
- 凄然动客愁:凄凉的情景引起了游子内心的愁苦。
- 秋风吹运道:秋风吹动着通往远方的道路。
- 落日在孤舟:夕阳映照在孤舟之上,表现孤独与离别的情感。
- 雁逐江烟下:大雁在江边的烟雾中飞下,象征着迁徙与离去。
- 潮冲楚树流:潮水冲刷着楚地的树木,描绘自然景象。
- 何时复相见:何时才能再次见面。
- 与续竹林游:一起再续往日在竹林中的游玩时光。
典故解析:
- 长安:古代中国的都城,常用作离别的象征。
- 楚树:指楚地的树木,可能暗示思乡之情与故乡的联系。
- 竹林游:竹林常被视作隐士生活的象征,表达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琬(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性情温和,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其诗风清新,常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离愁。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作者与侄子分别之际,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离别时的情感。长安作为古都,常常是离别和思乡的象征,反映了古人对亲情和友情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深情地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与离别的愁苦。开篇即刻入主题,"又向长安别"一句,设置了离别的基调,读者便能感受到那种浓厚的离愁。接下来的"凄然动客愁"进一步加深了情感的层次,传达出游子心中的孤独与失落。
"秋风吹运道,落日在孤舟"这两句描绘了秋天的萧瑟景象,秋风与落日共同渲染了离别的氛围,孤舟的意象更是加强了孤独感。紧接着,"雁逐江烟下,潮冲楚树流"描绘了自然景色与游子心境的交融,雁的南飞象征着离去与思念,潮水冲刷树木则反映出时间的流逝与无情。
最后两句"何时复相见,与续竹林游"既是对未来相见的渴望,也表达了对往日欢愉时光的怀念,整首诗在离别的愁绪中蕴含着对重聚的期待,情感真挚且细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又向长安别:再一次在长安告别,暗示了离别的频繁。
- 凄然动客愁:描绘了悲伤的情绪,心中愁苦涌动。
- 秋风吹运道:秋风送行,象征着时光流逝。
- 落日在孤舟:落日的孤舟映衬出孤独与愁苦。
- 雁逐江烟下:大雁在江面上飞去,暗示离别与思乡。
- 潮冲楚树流:潮水冲刷楚地的树木,象征时间的流逝。
- 何时复相见:对未来的相见充满期待与疑虑。
- 与续竹林游: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渴望重温旧游。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孤舟”比喻离愁,深刻且形象。
- 对仗:整首诗在节奏上较为工整,对仗工整,使得情感表达更为有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离别与思念的情感展开,通过自然景象与游子心情的交织,传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与重聚的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安:离别的象征。
- 秋风:象征时光的流逝与萧瑟的心境。
- 雁:象征离去与思乡。
- 孤舟:代表孤独与离愁。
- 竹林:象征美好时光与自然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长安”是指什么地方?
A. 古代的都城
B. 现代城市
C. 村庄
D. 山脉 -
诗人对未来相见的情感是?
A. 忧虑
B. 期待
C. 无所谓
D. 恼怒 -
“秋风吹运道”中的“运道”指什么?
A. 行走的道路
B. 旅行的过程
C. 人生的旅途
D. 自然的变化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送友人》相比,汪琬的《送再从侄处默》更侧重于细腻的情感描写,而李白的作品则更为豪放,表达了对友人的豪情壮志。两者在离别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歌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