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重过墨水湖访刘响山
——方璲 〔清代〕
绿波春水暮云低,打桨重来路未迷。
几树垂杨临断岸,啼莺飞在板桥西。
白话文翻译:
在春天的傍晚,湖面上绿波荡漾,云层低垂。我划着桨再次来到这里,心中并不迷惘。湖边几棵垂柳依依,伴随着岸边的风景,西边的板桥上传来莺鸟的啼鸣。
注释:
- 墨水湖:湖名,因水色如墨而得名。
- 打桨:划船的动作,表示诗人乘船游玩。
- 重来:再次来到。
- 路未迷:路途没有迷失,意指对这条路很熟悉。
- 垂杨:指柳树,形态柔美,象征春天的生机。
- 断岸:岸边的水边,可能有些断裂或陡峭。
- 啼莺:黄莺在叫,鸟鸣引出春的气息。
- 板桥:指横跨湖面的桥。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垂杨”、“啼莺”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方璲(1640-1715年),字澄之,号聃庵,清代诗人,以其清新婉丽的诗风著称,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诗人可能是在游览墨水湖时,受到湖光山色的启发,写下了此诗,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过往游历的回忆。
诗歌鉴赏:
《重过墨水湖访刘响山》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对湖畔美景的留恋。开头两句“绿波春水暮云低”描绘了傍晚时分湖面上的美丽景象,绿波荡漾,云彩低垂,给人以宁静而悠远的感觉。接下来的“打桨重来路未迷”则表明了诗人对这条水路的熟悉,暗含着他对往昔游历的珍视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最后两句通过描写“几树垂杨”和“啼莺飞在板桥西”,进一步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柳树的柔美与鸟儿的歌唱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日图景。整体而言,诗歌情感真挚,景色清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绿波春水暮云低:描绘了春天傍晚湖面波光粼粼的景象,给人一种温柔而宁静的感觉。
- 打桨重来路未迷:说明诗人熟悉这条路,心中充满了对往日游玩的回忆。
- 几树垂杨临断岸:描写湖边几棵柳树,增添了自然的美感。
- 啼莺飞在板桥西: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传达出诗人对春的喜爱。
-
修辞手法:
- 比喻:绿波与春水的结合,形象地表现出湖水的清澈与生机。
- 拟人:啼莺的描写使得自然界充满生气,仿佛在与人对话。
- 对仗:诗中“打桨重来”和“路未迷”形成对仗,使得整首诗更具韵律感。
-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回忆的追寻,以及春天带来的生机与希望。
意象分析:
- 绿波: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代表春天的活力。
- 垂杨:象征柔美与温柔的情感,带有一种忧伤的美感。
- 啼莺:象征生命的活力与春的气息,暗示着生生不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墨水湖”是因为什么得名的?
- A. 水色如墨
- B. 湖水很深
- C. 湖中有墨鱼
-
诗中的“打桨重来路未迷”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往事的迷茫
- B. 对往昔的怀念
- C. 对未来的期待
-
诗中提到的“啼莺”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一种鸟
- C. 一种乐器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思乡之情;而方璲的这首诗则更侧重于春天的美景与个人的游历感受,情感基调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方璲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