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雪前三日锺冠之约余侍老人行山舟发后洪入
日高裹饭看何山,山缺东南水绕关。
松桧不摇风自度,读书声在白云间。
白话文翻译:
在小雪的前三天,约定与老人与我一起去爬山,乘船出发后,后面的大洪水涌入。
正午时分,我裹好饭团,观望着哪座山,山在东南角缺口,水环绕着山关。
松树和桧树在风中不摇晃,读书的声音飘荡在白云之间。
注释:
字词注释:
- 小雪: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天气逐渐寒冷,雪量开始增多。
- 裹饭:用食物包裹的饭团,便于携带。
- 山缺:山的缺口或缺陷,指山的某个部分缺失。
- 松桧:松树和桧树,常见的树木,象征坚韧。
- 风自度:风自然而然地流过,表示风的平静。
- 读书声:读书的声音,表示安静学习的环境。
- 白云间:在白云之间,给人一种飘渺的感觉。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通过“读书声在白云间”可联想到古代文人墨客追求的隐逸生活,渴望与自然和谐共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咨夔(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字子昊,号白云山人,善于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与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作者与友人约游山,山水之间的悠闲与宁静,体现了当时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山水之间的宁静与和谐,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学习的执着。开头部分提到与老人的约定,设定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出游背景。诗中“日高裹饭看何山”表现出悠闲的心态,正午时分,阳光正好,诗人享受着自然的美景。
接下来的“山缺东南水绕关”,通过对山的描绘加深了诗意,山的缺口和水流的环绕,营造出一种动静结合的画面。最后两句“松桧不摇风自度,读书声在白云间”,则将自然与文化相结合,描绘出一种超脱尘世的理想境界,仿佛在一片白云之上,读书声回响,给人以宁静和清新之感。
整首诗在结构上虽简洁,但意境深远,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体现了诗人追求高洁的精神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日高裹饭看何山”:正午时分,裹好饭团,想看看哪座山,表达了悠闲轻松的心情。
- “山缺东南水绕关”:描绘了山的缺口和水流的环绕,展现出自然的美丽景色。
- “松桧不摇风自度”:松树和桧树在风中不摇晃,表现出自然的宁静。
- “读书声在白云间”:读书的声音漂浮在白云之间,表现了诗人对文化的追求和对自然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色比喻人生的境遇。
- 拟人:松桧不摇,赋予植物以情感,表现出清幽的环境。
- 对仗:诗句结构对称,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淡泊态度,以及对文化追求的执着。诗中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反映了诗人的理想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日高:象征温暖和希望。
- 山:象征坚韧和大自然的伟大。
- 水:象征流动与生命的延续。
- 松桧:象征长青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 白云:象征悠闲和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气是什么?
- A. 立秋
- B. 小雪
- C. 春分
- D. 夏至
-
诗人和谁约定去爬山?
- A. 同学
- B. 老人
- C. 朋友
- D. 妻子
-
“松桧不摇风自度”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动荡不安
- B. 自然的宁静
- C. 追求名利
- D. 忧伤孤独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可以将洪咨夔的这首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王维诗中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更强调了孤独与沉思。洪咨夔则更多地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对生活的淡泊。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古诗词的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