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寄韵》

时间: 2025-01-04 14:05:38

已将镜镊投诸地,喜见苍颜白发新。

历数三朝轩冕客,色声谁是独完人。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书寄韵

作者: 苏轼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已将镜镊投诸地,喜见苍颜白发新。
历数三朝轩冕客,色声谁是独完人。

白话文翻译:

我已经将镜子和镊子扔在地上,喜见自己脸上的皱纹和白发。
回想起三朝的名士中,谁才是真正的完人呢?

注释:

  • 镜镊:镜子和镊子,镜子用于照面,镊子用于修整眉毛,象征着对容貌的关注。
  • 苍颜白发:苍老的面容和白色的头发,指年老的状态。
  • 三朝:指的是三个朝代,可能暗指唐、宋、元等历史时期。
  • 轩冕客:指地位显赫的官员或文人。
  • 独完人:真正完美的人,具有超凡魅力和才能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兼具豪放与细腻,作品广泛影响后世。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苏轼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身老去的感慨。在经历了许多政治风波后,他对名利和现实的看法愈加成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传达了苏轼对衰老的接受与思考。开头的“已将镜镊投诸地”表现出他对外貌的放弃,象征着他对青春的失去和对世俗观念的超越。接着“喜见苍颜白发新”一语,虽提到白发,却带着一丝欣慰,似乎在强调人生的历练与智慧。

“历数三朝轩冕客”,则是对历史上名士的反思,苏轼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富有哲理的问题:在光鲜亮丽的外表和声名显赫的地位之下,谁才是真正的完美之人?此句不仅展示了他对当时社会名流的审视,也反映出他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定义。

整首诗在感慨人生无常的同时,流露出一种豁达与洒脱的态度,体现了苏轼作为一个大智者的深邃和宽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已将镜镊投诸地”:表示不再在意自己的容貌,象征着内心对外表的放下。
  • “喜见苍颜白发新”:虽然面容苍老,但内心却对这一变化感到欣慰,象征着智慧的积累。
  • “历数三朝轩冕客”:回顾历史上的名士,暗示对社会成功人士的反思。
  • “色声谁是独完人”:质疑真正的完美,提出对人性和价值的思考。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外貌与内心的对比,突出苏轼对老年的接受。
  • 反问:结尾的反问增强了诗句的哲理性,引发读者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衰老的接受与对真正完美的思考,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豁达态度,强调了内在智慧与成就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镜子:象征自我审视,反映出对外貌的关注。
  • 白发:象征衰老,代表生命的流逝与智慧的积累。
  • 轩冕客:象征社会名流,反映出对权力与地位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镜镊”象征什么? A. 对外貌的关注
    B. 对名声的追求
    C. 对财富的渴望
    D. 对人际关系的珍视

  2. 苏轼在诗中对白发的态度是?
    A. 感到羞愧
    B. 充满欣慰
    C. 无所谓
    D. 感到悲伤

  3. 诗中“谁是独完人”的意思是?
    A. 询问完美的定义
    B. 询问名流的数量
    C. 询问实际上朋友的数量
    D. 询问历史的真实性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苏轼与李白的诗风有显著差异。李白的《将进酒》强调及时行乐与豪情,而苏轼的《书寄韵》则更为内敛,强调对人生的深思与接受。两者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中,展现了各自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参考资料:

  1. 《苏轼全集》
  2. 《宋代诗词鉴赏》
  3. 《诗词的意象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