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痛谒告,作三绝句示四君子 其一》

时间: 2025-01-20 01:27:18

公退清闲如致仕,酒馀欢适似还乡。

不妨更有安心病,卧看萦帘一炷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公退清闲如致仕,
酒馀欢适似还乡。
不妨更有安心病,
卧看萦帘一炷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退隐后的悠闲生活,像是已经辞官归隐一般;在饮酒之后的欢乐中,仿佛又回到了故乡。即使有些安静的病痛,也不妨,卧在床上,看着窗帘轻轻摇曳,享受一炷香的宁静。

注释:

  • 公退:指辞官或退休,表示一种闲适的状态。
  • 清闲:形容生活轻松自在,没有拘束。
  • 致仕:古代官员辞官的说法。
  • 酒馀:饮酒之后的余兴,欢快的情绪。
  • 欢适:欢乐的生活状态。
  • 安心病:指一种心情平静的病,可能是指一种隐隐的身体不适。
  • 卧看:躺着看,表示一种悠闲的状态。
  • 萦帘:窗帘轻轻摇曳的样子。
  • 炷香:一支香,表示宁静的氛围。

典故解析:

“公退”一词常常与隐士的生活方式相关联,指代那些在政治上受到挫折或选择隐退的人。苏轼在诗中借用这一典故,传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提到的“香”常常象征着清净和心灵的安宁,与道教文化中追求的静谧生活相呼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作品涵盖诗、词、散文等多种体裁,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细腻。苏轼在其一生中,经历了多次政治起伏,晚年时常隐居山水之间,追求内心的平静。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晚年,其时他已多次被贬,面对政治的不如意,诗人选择了隐逸的生活。诗中流露出一种对清闲自在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在经历风雨后对人生的感悟。

诗歌鉴赏:

《臂痛谒告,作三绝句示四君子 其一》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苏轼通过描绘自己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两句“公退清闲如致仕,酒馀欢适似还乡”,生动描绘了诗人辞官后轻松自在的状态。与其说这是对隐居生活的赞美,不如说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在红尘纷扰中,能够享受一份宁静显得尤为珍贵。

接下来的“安心病”则引人思考,诗人虽然身体上有些不适,但内心却是安宁的。这种“病”并非单纯的身体不适,而是一种心灵的安静与和谐,反映了他对生活的哲学理解。最后一句“卧看萦帘一炷香”则更加深化了这种意境,诗人以卧姿静看窗帘轻荡,伴随一缕香烟,展现出一种闲适而惬意的生活图景。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思考,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既有个人的情感,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索,体现了苏轼作为文学家的深厚底蕴和独特视角。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公退清闲如致仕:诗人通过“公退”一词,表达自己已辞去官职,享受清闲的生活状态,直指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2. 酒馀欢适似还乡:饮酒后的愉悦让他感到如同回到故乡一般的舒适,体现了对故土的思念与归属感。
  3. 不妨更有安心病:即使身体有些不适,但其实内心是安宁的,表明诗人对生活态度的豁达。
  4. 卧看萦帘一炷香:通过卧视窗帘与香烟的意象,展现出一种恬淡悠然的生活情境,既具体又富有诗意。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隐退生活比作“致仕”,表达了理想的生活状态。
  • 对仗:诗句之间对仗工整,形成了和谐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窗帘”、“香”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内心安宁的追求。诗人反映了在经历世俗纷扰后,心灵的归宿与自我救赎的过程,展示了对生命、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闲:象征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 :代表生活中的欢愉与享受。
  • 安心病:既指身体的不适,也暗含内心的宁静。
  • 炷香:象征宁静、清幽的生活环境。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人理想生活的图景,展现了他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公退”指的是什么? A. 辞官
    B. 旅行
    C. 学习
    D. 结婚

  2. “酒馀欢适似还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悲伤
    B. 怀念故乡
    C. 疲惫
    D. 忧虑

  3. 诗中提到的“安心病”主要是什么含义? A. 身体疾病
    B. 心灵的安宁
    C. 无聊
    D. 失落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苏轼): 另一首表现自然美与生活哲理的诗作。
  • 《静夜思》(李白): 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感。

诗词对比:

  • 苏轼《题西林壁》:同样探讨人生与自然,但侧重于哲理的思考与超脱的境界。
  • 王维《鹿柴》:通过自然景色展现隐逸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两首作品虽然主题不同,但都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并在意境上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苏轼诗集》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