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忆乍能言》

时间: 2025-01-01 13:43:26

长忆乍能言,朝游父母前。

方行初下膝,既老遂华颠。

在昔四五岁,于今六十年。

却看儿女戏,又喜又潸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忆乍能言,朝游父母前。方行初下膝,既老遂华颠。在昔四五岁,于今六十年。却看儿女戏,又喜又潸然。

白话文翻译:

长久以来,我回忆起自己刚刚学会说话的时候,常常在父母面前欢快地游玩。那时我刚刚学会走路,现在却已经老去,头发花白。回想四五岁时的情景,如今已经过去了六十年。看着自己的儿女嬉戏玩耍,既感到喜悦,又感到悲伤。

注释:

  • 长忆:长久地回忆。
  • 乍能言:刚刚学会说话。
  • 朝游:早晨游玩。
  • 方行:刚刚学会走路。
  • 初下膝:指刚刚学会走路时的样子。
  • 既老:已经老了。
  • 华颠:头发花白。
  • 在昔:在过去。
  • 于今:到现在。
  • 却看:回头看。
  • 潸然:流泪的样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安乐先生,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他的诗歌多表现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家庭亲情的珍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邵雍晚年所作,表达了他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家庭亲情的感慨。通过对比童年和晚年的生活状态,诗人抒发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家庭温暖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童年和晚年的生活状态,深刻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家庭亲情的珍视。诗中“长忆乍能言”和“在昔四五岁”描绘了诗人童年时的无忧无虑,而“既老遂华颠”和“于今六十年”则反映了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变迁。最后两句“却看儿女戏,又喜又潸然”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既为儿女的快乐感到欣慰,又为自己年华老去而感到悲伤。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长忆乍能言”:长久地回忆起自己刚刚学会说话的时候,表达了诗人对童年的怀念。
  2. “朝游父母前”:常常在父母面前欢快地游玩,描绘了童年时的快乐场景。
  3. “方行初下膝”:刚刚学会走路时的样子,进一步描绘了童年的情景。
  4. “既老遂华颠”:现在已经老了,头发花白,对比了童年和晚年的生活状态。
  5. “在昔四五岁”:在过去四五岁的时候,强调了时间的流逝。
  6. “于今六十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六十年,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无情。
  7. “却看儿女戏”:回头看着自己的儿女嬉戏玩耍,表达了诗人对家庭亲情的珍视。
  8. “又喜又潸然”:既感到喜悦,又感到悲伤,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童年和晚年的生活状态,突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变迁。
  • 拟人:将时间拟人化,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长忆”对“于今”,“乍能言”对“六十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家庭亲情的珍视。通过对比童年和晚年的生活状态,诗人抒发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家庭温暖的珍视,体现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亲情的深厚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乍能言:象征着童年的开始,表达了诗人对童年的怀念。
  • 朝游:象征着童年的快乐和无忧无虑。
  • 方行:象征着童年的成长和探索。
  • 华颠:象征着晚年的衰老和时间的流逝。
  • 儿女戏:象征着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珍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苏轼 B. 邵雍 C. 王安石 D. 欧阳修

  2. 诗中“既老遂华颠”表达了什么意思? A. 表达了诗人对童年的怀念 B. 表达了诗人对晚年的感慨 C. 表达了诗人对家庭的珍视 D. 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无奈

  3. 诗中“却看儿女戏,又喜又潸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悲伤 C. 无奈 D. 喜悦和悲伤

答案:

  1. B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亲情的珍视。
  •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对比:

  • 邵雍的《长忆乍能言》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亲情的珍视,但风格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邵雍的诗更加简洁明了,而苏轼的诗则更加深情细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邵雍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特点。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家,有助于理解邵雍诗歌的背景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