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黄龙清老三首》

时间: 2025-01-06 09:16:25

万山不隔中秋月,一雁能传寄远书。

深密伽陀枯战笔,真成相见问何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黄龙清老三首
作者:黄庭坚

万山不隔中秋月,一雁能传寄远书。
深密伽陀枯战笔,真成相见问何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在这万山重叠的地方,中秋的明月依然照耀着我的心灵;一只孤雁能够传递我远方的书信。即使我写下的伽陀(古印度的一种诗歌形式)如同枯萎的笔,真心所求的相见又该如何呢?


注释:

  • 万山:形容山脉重重叠叠,象征着阻隔与遥远。
  • 中秋月:指的是中秋节的月亮,象征团圆与思念。
  • 一雁:指的是孤单的雁,常用来象征远行或思念。
  • 伽陀:古印度的诗歌形式,这里指作者用来书写的诗文。
  • 枯战笔:形容写作的工具如同干枯的战笔,暗示创作的艰辛与无奈。

典故解析:

“中秋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团圆的意象,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孤雁在古诗中常常用来象征离别和思念,表现出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谊与遥远的牵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涧翁,宋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受到王安石的影响,主张诗歌要真实自然,具有个性与情感。黄庭坚的诗歌风格独特,常以生动的意象和深厚的情感见长。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黄庭坚晚年,正值其诗歌创作的高峰期。他常常在诗中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对自然的感悟,这首诗正是他对友人寄情的体现。


诗歌鉴赏:

《寄黄龙清老三首》展现了黄庭坚对自然与友谊的深刻思考。开篇“万山不隔中秋月”,在雄伟的山峦之间,明亮的中秋月照耀着大地,传递出一种孤独而又温暖的情感。这种意象不仅渲染了诗人的思念之情,也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幽的氛围。

“一雁能传寄远书”则进一步加深了对离别的感慨。孤雁远飞,象征着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期盼,表现出一种无奈而又深情的情感。诗中提到的“伽陀枯战笔”,则表达了创作的困难与内心的煎熬,尽管如此,真心的相见仍是诗人心中最大的愿望。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构成了一幅感人至深的画面。诗人在描绘自然的同时,也传达出对友人的思念,极富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万山不隔中秋月:即使重重山峦,也无法阻挡中秋月的光辉,暗喻对友谊的无障碍。
  2. 一雁能传寄远书:孤雁在空中飞翔,象征着思念与寄情的方式,表现出期盼与孤独。
  3. 深密伽陀枯战笔:形容自己创作的艰辛,伽陀如同枯笔,表现了创作过程中的无奈。
  4. 真成相见问何如:尽管写作艰难,但心中仍渴望与友人相见,表达了深切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万山不隔”比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不会因距离而改变。
  • 拟人:将孤雁拟人化,表现出其传递情感的能力。
  • 对仗:诗句中有明显的对仗结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在创作过程中对情感的深刻理解与坚持。诗人通过自然景物映衬内心情感,展现出一种既孤独又希望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中秋月:象征团圆与思念,传达出一种温暖与孤独交织的情感。
  • 孤雁:象征离别与思念,表现出对远方友人的牵挂。
  • 伽陀:象征创作的艰辛与追求,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挣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万山不隔”的意思是什么? A. 山脉重重叠叠
    B. 月光照耀一切
    C. 遥远的地方
    D. 诗人对山的感慨

  2. “一雁能传寄远书”中,孤雁象征着什么? A. 离别与思念
    B. 友情的坚定
    C. 自然的美丽
    D. 孤独的旅程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描述自然风光
    B. 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C. 赞美中秋的美丽
    D. 反映创作的艰辛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诗作,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月夜忆舍弟》:杜甫的诗,通过月光传递思念。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寄黄龙清老三首》均表达了思念之情,但前者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而后者则更多地表现了对友人的情感。

参考资料:

  • 《黄庭坚诗文集》
  • 《宋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解读方法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