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两便星前秉烛游》
时间: 2025-01-04 09:03: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两便星前秉烛游
作者: 魏了翁 〔宋代〕
两便星前秉烛游。
滔滔车马九河流。
耳听宣政升平曲,
目断炎兴未复州。
闻鼓吹,强欢讴。
被人嗺送作遨头。
凭谁为扫妖氛静,
却与人间快活休。
白话文翻译:
在两颗星星下我手持蜡烛游玩。
车马如潮,奔流不息,似乎九河都在奔涌。
耳边听到的是政府歌颂升平的曲调,
眼前却只能望见未复的炎兴州。
我听到鼓乐声,强忍欢歌。
被人送上路,仿佛是个游荡者。
谁来为我扫除妖邪的氛围,
让我在这人世间快活得休息一下。
注释:
字词注释:
- 秉烛:手持蜡烛,表示夜间游玩。
- 滔滔:形容声势浩大或流水奔涌。
- 宣政:指的是政权安定祥和的唱词。
- 炎兴:指的是某个地方或事物的复兴。
- 嗺:送别、致意的意思。
典故解析:
- 升平曲:指的是歌颂太平盛世的音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安定。
- 妖氛静:可能指的是当时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困扰和邪恶势力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了翁,字梦阮,号东皋,宋代诗人,擅长词曲,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和平交替之际,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思考与感慨。
诗歌鉴赏:
《鹧鸪天·两便星前秉烛游》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词作,魏了翁通过描绘夜游的场景,表达对现实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开篇“两便星前秉烛游”将读者带入一个夜晚的氛围,星星与烛光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温馨的意境。然而,随着词句的发展,诗人所看到的“滔滔车马九河流”揭示了城市的喧嚣与繁忙,形成了对比。
在“耳听宣政升平曲,目断炎兴未复州”中,诗人耳边传来的升平曲与眼前的破败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当下社会安宁表象下潜在问题的深刻忧虑。诗的最后几句,诗人表达了对人世间快乐的向往,但又感到无奈与失落,无法逃避生活的烦恼与妖邪的干扰,展现了深厚的人生哲理与情感的复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两便星前秉烛游:在星空下,手持蜡烛游玩,暗示了夜晚的宁静和朦胧。
- 滔滔车马九河流:描绘了热闹的车马和水流,表现社会的繁华。
- 耳听宣政升平曲:耳边听到的升平之歌,表面上是安稳的象征。
- 目断炎兴未复州:眼前景象却是未复的炎兴州,揭示社会的残破。
- 闻鼓吹,强欢讴:听到乐声,强迫自己欢唱,表现内心的挣扎。
- 被人嗺送作遨头:被送别去游玩,似乎是个无依无靠的游人。
- 凭谁为扫妖氛静:询问谁来扫除妖邪,反映出对社会的无奈。
- 却与人间快活休:对快乐的渴望,却无法实现,流露出深沉的失落。
修辞手法:
- 对比:安定与动荡的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
- 拟人:将社会现象人格化,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现实的反思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对社会动荡的无奈与失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星:象征梦幻与希望。
- 蜡烛:象征光明与温暖。
- 车马:代表繁华与喧嚣。
- 鼓吹:象征朝廷的盛世与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滔滔车马”是指什么?
- A. 安静的乡村
- B. 热闹的城市
- C. 破败的街道
- D. 无尽的河流
-
“耳听宣政升平曲”表达了什么情绪?
- A. 高兴
- B. 失望
- C. 安宁
- D. 愤怒
-
诗人对“妖氛”的提及暗示了什么?
- A. 对快乐的渴望
- B. 对社会现象的担忧
- C. 对未来的希望
- D. 对人际关系的反思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贺铸《朝天子·咏喇叭》
诗词对比:
- 魏了翁与辛弃疾的作品都描绘了社会的喧嚣与内心的孤独,但魏了翁更多关注对现状的思考,辛弃疾则表现出更强烈的爱国情怀与豪情。
参考资料:
- 《宋代词学研究》
- 《魏了翁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