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晓已开花市合,江平偏见竹簰多。好教载取芳菲树,剩照岷天瑟瑟波。
白话文翻译:
晨曦已经照亮了花市,江面平静,竹筏在水中显得格外多。真希望能载着满载的花香,留下那岷江上波光粼粼的美景。
注释:
- 月晓:指清晨,月亮逐渐消失的时刻。
- 花市:指开市的花市,表示各种花卉盛开,生意兴隆。
- 竹簰:竹制的筏子,是一种水上交通工具。
- 芳菲树:指开花的树木,象征着春天的气息。
- 岷天:指岷江上空的天空。
- 瑟瑟波:形容江面的波光闪烁,轻轻荡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萧遘(约公元740年-约公元796年),唐代诗人,名遘,字君复,仕途坎坷,曾任职地方官。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风貌,具有清新脱俗的特征。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唐代,正值繁华的长安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成都的自然景色以及生动的生活场景,表达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赞美。
诗歌鉴赏:
《成都》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成都清晨的美丽景象,诗中从细节入手,通过花市的喧闹与江面的平静形成鲜明的对比,呈现出一种和谐而富有生机的城市氛围。诗人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展现出花市的繁华与江面宁静之间的交融,使人感受到一种生动的画面感。尤其是“好教载取芳菲树,剩照岷天瑟瑟波”一句,诗人希望能够将盛开的花朵装载而去,并将这美好的景象留存于心,这种愿望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整首诗意境清新,情感深邃,既有对自然风光的细腻描绘,又蕴含着对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态度,体现了唐代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场景,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成都的美丽,更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月晓已开花市合:晨光初现,花市已经开张,描绘出清晨的繁忙与生机。
- 江平偏见竹簰多:江面平静,竹筏在水中显得特别多,表现出水乡的宁静与安详。
- 好教载取芳菲树:表达了诗人希望能载着香花,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剩照岷天瑟瑟波:描绘江面波光粼粼,形成美丽的画面,给人以视觉享受。
修辞手法:
- 对比:花市的繁忙与江面的宁静形成鲜明的对照。
- 意象:通过“芳菲树”、“瑟瑟波”等意象,营造出春天的生机与水乡的柔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围绕着成都的自然美景和生活气息展开,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向往。通过生动的描绘,表达了对这座城市的眷恋之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市:象征着繁荣与生机,代表了春天的气息。
- 竹簰:代表水乡的交通工具,体现了江南水乡的特征。
- 芳菲树:象征着美好与希望,寓意生活的美好。
- 瑟瑟波: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和谐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间的场景? A. 傍晚
B. 清晨
C. 正午 -
“竹簰”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交通工具
C. 一种乐器 -
诗人希望能载着什么? A. 水
B. 花香
C. 鱼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对比萧遘的《成都》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风光,但《成都》更加注重城市生活的繁华,而《山居秋暝》则更偏向于隐居生活的宁静,展现出不同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
- 《唐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