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宾之游海印寺》

时间: 2025-01-01 18:51:27

海子桥边路入塍,桔槔亭外石悬藤。

马头碧水如迎客,郭里青山亦占僧。

问旧未须惊世改,倦游空自忆吾曾。

天台雁宕平生兴,却怪年来总未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次韵宾之游海印寺
谢铎

海子桥边路入塍,
桔槔亭外石悬藤。
马头碧水如迎客,
郭里青山亦占僧。
问旧未须惊世改,
倦游空自忆吾曾。
天台雁宕平生兴,
却怪年来总未能。

白话文翻译:

在海子桥旁的小路通向田埂,
桔槔亭外的石头上悬挂着藤蔓。
马头水面碧波荡漾,宛如在迎接客人,
郭外青山也似乎在占据僧人的心境。
问往昔不必惊叹世事的变迁,
游玩得倦了,只是在空中回忆过去的我。
天台山和雁宕的景致是我一生的兴趣,
然而近些年来却总是无法成行。

注释:

字词注释:

  • 海子:指海岸边的小水域。
  • 桔槔:指用来打水的工具。
  • 碧水:清澈碧绿的水。
  • 郭里:指城郭外的地方。
  • 天台雁宕:天台山和雁宕山,都是著名的山名。

典故解析:

  • 天台:佛教名山,历史上与释教有密切关系,象征清净与超脱。
  • 雁宕:源于古代文人对山水的向往,也是隐逸生活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铎(约1585-1645),明代诗人,字宗弼,号白云,晚号静斋,浙江人。其诗风清新,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和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末动荡时期,社会动乱使得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过去的怀念愈发强烈。

诗歌鉴赏:

谢铎的《次韵宾之游海印寺》是一首描绘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诗。诗人通过对海印寺周围环境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开篇描写桥边的水路和亭外的藤蔓,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宁静的田园风景,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接着,诗人将水面与迎客的马头相联,似乎在传达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

在后半部分,作者通过对往昔的追忆,表达出一种淡淡的惆怅与无奈。尽管对天台和雁宕的景致充满向往,但因时局动荡而无法成行,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充满了哲理的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海子桥边路入塍:描绘出一条小路通向田野,反映出乡村的宁静。
  2. 桔槔亭外石悬藤:亭外的景物增添了生动的气息,表现出自然的生机。
  3. 马头碧水如迎客:水面波光粼粼,仿佛在迎接远道而来的游客,增添了诗的温情。
  4. 郭里青山亦占僧:青山环绕,引入了佛教的意象,表明此地与僧人生活的密切关系。
  5. 问旧未须惊世改:表达了对往昔的追忆,无需对世事的变化感到惊讶。
  6. 倦游空自忆吾曾:倦于游玩,心中只剩对过去的回忆,流露出对时光的感慨。
  7. 天台雁宕平生兴:提及天台和雁宕,表明诗人对这两个地方的向往与热爱。
  8. 却怪年来总未能:感叹近年来无法如愿以偿,表达了一种无奈的情绪。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马头碧水如迎客”,用水面比喻人情,增添了生动性。
  • 对仗:如“海子桥边路入塍,桔槔亭外石悬藤”,展现了诗的工整与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反映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的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子:象征自然的宁静与清新。
  • 青山:象征着隐逸与超脱。
  • 碧水: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 天台雁宕:象征着理想与无法实现的愿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海子桥边路入塍”中“塍”的意思是: A. 田埂
    B. 小河
    C. 桥
    D. 山

  2. 诗中提到的“天台”主要象征: A. 人生的烦恼
    B. 自然的美好
    C. 佛教的清净
    D. 繁华的都市

  3. “倦游空自忆吾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未来的期待
    B. 对过去的怀念与无奈
    C. 对旅行的热爱
    D. 对世事的无所谓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比较谢铎的《次韵宾之游海印寺》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表现了自然景色中的宁静与人文情感,但谢铎更强调对往昔的追忆,而王维则更注重瞬间的美感与哲理的深度。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谢铎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中国诗歌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