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侍中谒张恶子庙》
时间: 2025-01-01 19:30: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王侍中谒张恶子庙
萧遘 〔唐代〕
青骨祀吴谁让德,
紫华居越亦知名。
未闻一剑传唐主,
长拥千山护蜀城。
斩马威棱应扫荡,
截蛟锋刃俟升平。
酂侯为国亲箫鼓,
堂上神筹更布兵。
白话文翻译
青色的骨骼祭祀吴国,谁能让这份德行流传?
紫色的花在越地盛开,亦是声名赫赫。
未听说有哪一把剑能传于唐主,
长久拥抱千山,守护蜀地城池。
斩马的威势应当一扫而光,
截蛟的锋刃期待着国家的安定。
酂侯为国亲自奏乐鼓舞,
神坛之上更需布置兵力。
注释
- 青骨:指青色的祭品,这里引申为对吴国的祭祀。
- 紫华:紫色的花,象征着美好和高贵,寓意越地的声望。
- 一剑传唐主:指没有听说过哪把剑能传给唐朝的皇帝,暗示武力的缺乏。
- 长拥千山:意指长期守护着山峦,形容蜀地的地形险要。
- 斩马威棱:指武器的威势,形容打击敌人的力量。
- 截蛟锋刃:指锐利的刀剑,等待安定的时刻。
- 酂侯:酂侯指的是为国效力的忠臣。
- 箫鼓:指乐器,象征庆祝或号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萧遘,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表现出对国家、历史的关注。其风格凝练、意蕴丰厚,常常融入历史典故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动荡之时,诗人通过祭祀张恶子庙,表达对先贤的追思与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体现了士人对国家安危的关切。
诗歌鉴赏
《和王侍中谒张恶子庙》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思考的诗作。诗中通过对吴国和越地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开头以“青骨祀吴谁让德”引入,表明了对吴国先贤的追思和尊重,继而用“紫华居越亦知名”来强调越地的声望,表现了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与对文化传承的关注。
接下来的“未闻一剑传唐主”则转向对当下局势的反思,诗人感叹在国家危难之际,缺乏能够传承武力的英雄,暗示对当时政局的不安与期望。而后面的“长拥千山护蜀城”则描绘了蜀地的险要,表达了对国家防御的期待与责任感。
最后两句“酂侯为国亲箫鼓,堂上神筹更布兵”则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希望与计划,强调了士人对于国家重任的承担。整首诗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深入探讨了历史与现实、文化与责任的关系,展现出诗人对国家的深情与忧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青骨祀吴谁让德:开篇即提到对吴国的祭祀,表现了对传统美德的崇尚。
- 紫华居越亦知名:引入越国的美名,暗示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 未闻一剑传唐主:表达对国家武力不足的担忧,情感愈加沉重。
- 长拥千山护蜀城:蜀地的地理特征,被赋予了保护国家的责任,情感逐渐上升。
- 斩马威棱应扫荡:用“斩马”的意象来强调武力的威严。
- 截蛟锋刃俟升平:期待和平的到来,蕴含着对未来的期盼。
- 酂侯为国亲箫鼓:强调士人对国家的责任,表现出忠诚的情感。
- 堂上神筹更布兵:最后一句则是对未来的规划,展现出对国家未来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青骨”与“紫华”,通过色彩与象征传达深意。
- 对仗:全诗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 象征:利用历史人物和地名象征国家的责任与文化传承。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对历史的追思与对当下的忧虑,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关切与希望,强调了文化传承与士人责任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骨:象征对古人德行的追思。
- 紫华:象征美好与尊贵,代表文化的传承。
- 剑:象征武力与国家的安定。
- 千山:象征险要的地理环境,体现保护的责任。
- 箫鼓:象征士人对国家的忠诚与号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青骨”是指什么?
A. 武器
B. 祭品
C. 书籍 -
“未闻一剑传唐主”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唐主的崇拜
B. 对武力不足的忧虑
C. 对历史的无所谓 -
“酂侯为国亲箫鼓”中“箫鼓”象征什么?
A. 战争
B. 文化
C. 忠诚与号召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对比杜甫的《春望》,同样在忧国忧民的情感中,杜甫更多地表现出对国家破败的悲痛,而萧遘则在怀古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两者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士人的责任与担当。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华诗词大辞典》
- 《唐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