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清泠轩》

时间: 2025-01-19 14:45:27

石冷苔生晕,风高竹度凉。

道人何处去,春色半沧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清泠轩
作者: 司马槱 〔宋代〕

石冷苔生晕,
风高竹度凉。
道人何处去,
春色半沧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幽的环境:石头冰冷,上面长满了青苔;微风吹拂,竹子在高处摇曳,显得格外凉爽。诗人感叹道人(隐士)不知去向,只剩下这半片春色映照在沧浪(大海)之上,似乎在表达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注释:

  • 石冷:石头很冷,可能指的是石头因天气寒冷而显得冰凉。
  • 苔生晕:青苔在石头上生长,形成一层层的晕状。
  • 风高:风势很高,可能指风吹得很大。
  • 竹度凉:竹子在风中摇动,显得凉爽。
  • 道人:隐士,指修道的人。
  • 沧浪:指大海,常用于表达广阔和深远的意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槱,字子真,号清泠,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情感细腻,常蕴含哲理,反映出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宁静的春日,诗人可能是在一处清凉的竹林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清幽,因而生发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思索。

诗歌鉴赏:

《题清泠轩》通过对清幽环境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憧憬。开篇以“石冷苔生晕”描绘出一幅静谧的画面,青苔生长在冰冷的石头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接着,“风高竹度凉”则通过对风与竹子的描绘,传达出一种清爽的气息,使人感受到春天的凉意。诗的后两句“道人何处去,春色半沧浪”则引导出一种情感的转折,诗人不仅仅是在描绘景色,而是在思考隐士的去向,似乎在寻找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整体来看,这首诗将自然景色与人内心的感受相结合,表现出一种淡远的哲思和对生活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石冷苔生晕:通过描写石头的冷和青苔的生长,表现出一种静谧的氛围,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化。
  2. 风高竹度凉:风的高亢与竹子的摇曳,营造出一种清新的感受,表现出春天的气息。
  3. 道人何处去:引入思考,隐士的去向不明,反映出对理想生活的追寻。
  4. 春色半沧浪:春天的色彩映照在大海上,隐含着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色与沧浪相比较,形成生动的意象。
  • 对仗:诗中“冷”和“凉”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融合了对生命和时光的感悟,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冷:象征寒冷与孤独,暗示隐士的生活。
  • 苔生晕:象征生命的顽强与时间的流逝。
  • 风高竹度:象征清新与自然的和谐。
  • 沧浪:象征广阔的生命和时光的无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环境主要是哪个季节? A. 夏季
    B. 秋季
    C. 春季
    D. 冬季

  2. 诗中“道人”指的是? A. 商人
    B. 隐士
    C. 学者
    D. 战士

  3. “春色半沧浪”中“沧浪”指的是什么? A. 河流
    B. 大海
    C. 湖泊
    D. 小溪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更强调秋季的宁静与孤独感,而司马槱的《题清泠轩》则是春天的清新与隐逸生活的向往。两者在意境上虽有相似之处,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诗词大辞典》
  • 《山水诗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