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龙道院》
时间: 2025-01-04 08:52: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溪影山光浸晓寒,空庭人马报平安。
梦回非想天中界,身是无怀国裹官。
桑葚青红鸠澒洞,麦花开落雉蹒跚。
好班嘉定中兴诏,尽与蓬婆滴博看。
白话文翻译:
溪水的影子和山光交融在清晨的寒气中,空荡的庭院中人们骑马报平安。梦境回到那非想的天际,身处无忧无虑的国度,却身为官职。桑树的果实青红交错,鸟儿在幽深的洞里鸣叫,麦花开落,野鸡在田间蹒跚而行。嘉定中兴的诏令如好班般美好,此时此刻,尽与蓬婆共享这一切美景。
注释:
- 溪影:溪水的影子。
- 山光:山的光影,指晨光照耀下的山景。
- 空庭:空荡的庭院。
- 人马报平安:指人们骑马来传达平安的消息。
- 非想:指超脱现实的想象或境界。
- 无怀国裹官:无忧无虑的国家与官职,表达一种轻松的心态。
- 桑葚:桑树的果实,常用来象征丰收。
- 青红:指桑葚未成熟的青色和成熟的红色。
- 麦花:麦子开花的状态。
- 雉蹒跚:指野鸡在田间踱步的样子。
- 好班嘉定中兴诏:指嘉定时期的美好政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咨夔,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擅长山水诗,作品常表现自然景观与内心感受的融合。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纷扰的心境。
诗歌鉴赏:
《西龙道院》是一首典型的宋代山水诗,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诗的开头通过溪影与山光的描写,营造出一个宁静而清新的自然环境,给人一种清晨初醒的感受。这种景象不仅仅是外在的描绘,更引发了内心的平静与思考。随后,诗人提到“空庭人马报平安”,似乎在暗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人之间的关怀。
在梦境与现实的交替中,诗人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身是无怀国裹官”展现出一种对官场的无奈与对自由的渴望。接着,诗中通过对桑葚、麦花等自然物象的细致描写,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的生机与生命的延续,展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最后两句提到的“嘉定中兴诏”,结合“蓬婆”的意象,仿佛在传达一种希望与重生的美好愿景。诗人在此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景,更通过这些意象传递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溪影山光浸晓寒:描述清晨时分,溪水的影子和山的光影交融在一起,渗透了寒冷的空气,营造出一种清晨的宁静感。
- 空庭人马报平安:空荡荡的庭院中,有人骑马来传递平安的消息,传达出人际之间的关心和联系。
- 梦回非想天中界:梦境中回到那无法想象的境界,体现了对理想、超脱的向往。
- 身是无怀国裹官:身处无忧无虑的国度,却身为官职,表达了一种对责任的无奈与内心的渴望。
- 桑葚青红鸠澒洞:桑树的果实青红交错,生机勃勃,鸟儿在幽深的洞里叫唤,象征着自然的丰盈与生命的活力。
- 麦花开落雉蹒跚:麦花开放与凋落,野鸡在田间踱步,描绘出自然界的生生不息与乡村的宁静。
- 好班嘉定中兴诏:提到嘉定时期的美好政令,反映了社会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 尽与蓬婆滴博看:与蓬婆共享这一切美景,表达了一种对生活的满足与共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溪影与山光比喻为自然的美好,营造出一种清新感。
- 拟人:将自然中的鸟儿赋予生命与情感,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明显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人际关怀、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理想国度的向往,体现了宋代文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影:象征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 山光:代表自然的美丽与清新。
- 空庭:象征着孤独与宁静的心理状态。
- 桑葚:代表丰收与希望。
- 麦花:象征生命的循环与自然的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空庭”指的是什么?
- A. 一个繁华的市场
- B. 一个空荡荡的庭院
- C. 一片森林
-
“梦回非想天中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对现实生活的满足
- B. 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 C. 对人际关系的厌倦
-
诗中提到的“麦花开落”象征了什么?
- A. 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延续
- B. 经济的繁荣
- C. 人际关系的复杂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对比,两首诗都表现了自然与个人情感的交融,但洪咨夔的作品更多关注人际关怀与理想生活的向往,而王维则更侧重于孤独的内心世界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