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曲歌辞。宛转歌二首》

时间: 2025-01-04 12:17:58

星参差,月二八,灯五枝。

黄鹤瑶琴将别去,

芙蓉羽帐惜空垂。

歌宛转,宛转恨无穷。

愿为波与浪,

俱起碧流中。

晓将近,黄姑织女银河尽。

九华锦衾无复情,

千金宝镜谁能引。

歌宛转,宛转伤别离。

愿作杨与柳,

同向玉窗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琴曲歌辞。宛转歌二首
作者: 刘方平 〔唐代〕

星参差,月二八,灯五枝。
黄鹤瑶琴将别去,芙蓉羽帐惜空垂。
歌宛转,宛转恨无穷。
愿为波与浪,俱起碧流中。

晓将近,黄姑织女银河尽。
九华锦衾无复情,千金宝镜谁能引。
歌宛转,宛转伤别离。
愿作杨与柳,同向玉窗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夜晚的景象,星星点点,月亮似二八少女,五盏灯火闪烁。黄鹤和瑶琴即将离去,芙蓉花和羽帐依依惜别。歌声宛转,宛转的情感无尽无穷。希望能化作波浪,与水流同起。黎明将至,黄姑和织女的银河也将消失。华丽的锦被再无情意,千金的宝镜又有谁能引导。歌声宛转,宛转地诉说着离别的伤感。希望能变作杨柳,依偎在玉窗下。

注释:

  • 星参差:星星稀疏不齐。
  • 月二八:形容月亮的模样,二八指的是月亮的形状。
  • 黄鹤:象征离别或即将远去的情感。
  • 瑶琴:美丽的琴,象征音乐与情感的寄托。
  • 芙蓉:荷花,常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
  • 宛转:形容歌声柔和动人,含有深情。
  • 黄姑织女:古代神话中的织女,象征离别与思念。
  • 九华锦衾:华丽的被子,象征富贵与情感的流逝。
  • 杨与柳:象征柔情与依依不舍,杨柳常被用作离别的意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方平,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以其清新俊逸的诗风著称。其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人情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一个离别的场合,可能是诗人与友人、恋人或爱侣的告别。诗中的情感真挚,反映了人们在分别时的复杂心情。

诗歌鉴赏:

《琴曲歌辞。宛转歌二首》展现了唐代诗人对离别情感的深刻思考与生动描述。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将夜空的星月与灯火融入离别的氛围,给人以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尤其“歌宛转,宛转恨无穷”一语,将离愁别绪浓缩,表现了对离别的无奈与怅惘。

诗中将音乐与情感紧密结合,黄鹤与瑶琴的离去象征着美好时光的结束,芙蓉与羽帐的惜别则增添了几分柔情。作者希望化身为波浪,与流动的水共舞,表达了对离别的深切渴望与向往。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黄姑织女的典故,将离别的情感提升至更为深刻的层次,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全诗意象丰富,情感真挚,艺术手法巧妙,展现了唐诗独有的韵味与深度,是离别题材诗歌中的一部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星参差,月二八,灯五枝:描绘夜空星月与灯火,营造出静谧而美丽的氛围。
  2. 黄鹤瑶琴将别去,芙蓉羽帐惜空垂:象征即将离去的美好事物,表现了惜别的情感。
  3. 歌宛转,宛转恨无穷:歌声柔和,情感绵长,表达了离愁的无尽。
  4. 愿为波与浪,俱起碧流中:希望化作波浪,与水一同流动,表达对自由与相伴的渴望。
  5. 晓将近,黄姑织女银河尽:黎明将至,象征着美好时光的结束。
  6. 九华锦衾无复情,千金宝镜谁能引:富贵物品失去情感的寄托,反映了物质的空虚。
  7. 歌宛转,宛转伤别离:再次强调离别的伤感。
  8. 愿作杨与柳,同向玉窗垂:希望化作杨柳,象征柔情与依依不舍,传达出对陪伴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与自然景物结合,如“愿为波与浪”。
  • 对仗:上下句对称工整,增添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无生命的物体情感,如“九华锦衾无复情”。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离别的深沉感慨与思念之情,揭示了人生短暂与情感脆弱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星月灯火:象征美好时光与温馨的回忆。
  • 黄鹤与瑶琴:象征离别的美好与音乐的寄托。
  • 芙蓉:象征美丽与柔情,常用以比喻女子。
  • 波与浪:象征自由与流动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下面哪一句表达了离别的伤感? A. 星参差,月二八
    B. 歌宛转,宛转恨无穷
    C. 宛转歌声悦耳

  2. “愿为波与浪”中“波与浪”象征什么? A. 离别
    B. 自由与相伴
    C. 财富

  3. “晓将近,黄姑织女银河尽”中提到的黄姑织女是什么? A. 古代神话人物
    B. 天上的星星
    C. 传统乐器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斗星》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夜泊牛斗星》与刘方平的《琴曲歌辞》均描绘了夜晚的景象,但李白更强调孤独与思乡,而刘方平则聚焦于离别的情感与柔情,更显细腻与缠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刘方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