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寓》

时间: 2025-01-19 13:50:30

大海波涛浅,小人方寸深。

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寓
作者: 杜荀鹤 〔唐代〕

大海波涛浅,小人方寸深。
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白话文翻译:

大海的波涛虽然浅薄,但小人的心思却深不可测。大海终究会在枯竭时见到底部,而人死后却无法知道心底的真实想法。

注释:

  • 波涛:指海浪,形容大海的波动。
  • 方寸:指心灵,形容小人的心思狭隘而复杂。
  • 海枯:大海干涸,象征事物的终结。
  • 人死不知心:意指人死后无法了解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与想法。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它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在古代,海洋常常被用来象征深广的思想和内心,而“小人”则常用于比喻那些心术不正、品德低劣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荀鹤,字少游,唐代诗人,仕途坎坷,生平多遭贬谪。杜荀鹤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尤其擅长写咏物诗和哲理诗。

创作背景:

《感寓》写于杜荀鹤晚年,随着个人经历的积累和社会的观察,诗人对人性深刻的思考使他创作出这首富有哲理的诗。

诗歌鉴赏:

《感寓》是一首简洁却意蕴深远的诗。诗人通过对比大海和小人的心思,揭示了人性中的复杂与浅薄。开篇的“大海波涛浅”让人联想到宽广的海洋,而接下来的“小人方寸深”则让读者感受到小人的内心世界的狭隘与复杂。这种对比不仅仅是空间的对立,更是内心深度的剖析。

此外,诗中的“海枯终见底”与“人死不知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海洋的枯竭是自然现象,而人的死亡却是对个人内心的无知。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对人性深度的探讨,也反映了人们在生死面前的无奈与困惑。

整首诗读来,似乎在淡淡的悲伤中又透出一丝清醒,提醒人们要正视自己的内心,而不是被表面的事物所迷惑。杜荀鹤以简单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哲理,使这首诗具有了普遍的共鸣与思考的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大海波涛浅:大海的波浪虽广,但其表面是浅的,暗示表面的喧哗与浮躁。
  2. 小人方寸深:小人的内心虽小,却极为复杂,形容小人的心思难以捉摸。
  3. 海枯终见底:形象地表现出一旦大海干涸,所有的秘密都将暴露无遗。
  4. 人死不知心:人一旦去世,内心的真实情感便再也无法被理解和探究。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大海”与“小人”比喻人性的复杂与虚伪。
  • 对比:通过海洋与小人的对比,强调内心的复杂性和外表的简单。
  • 象征:海洋象征着人们的外在表现,而内心则象征了人性深处的真实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揭示了人性中的复杂与深邃,提醒人们反思自我,关注内心真实的情感和思想。诗人通过对比与象征,探讨了人性与生死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海:象征广阔的外在世界与表面的浮华。
  • 小人:代表心术不正的人,暗示内心的狭隘与复杂。
  • 海枯:象征事物的终结与真相的揭示。
  • 人死:象征着生命的终结与内心的无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大海波涛浅”主要强调了什么?

    • A. 大海的深邃
    • B. 大海的表面浮躁
    • C. 大海的危险
    • D. 大海的美丽
  2. “人死不知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人性的赞美
    • B. 对生命的无奈与困惑
    • C. 对死亡的恐惧
    • D. 对内心的平静
  3. 诗中“小人”指代的是?

    • A. 心地善良的人
    • B. 心术不正的人
    • C. 有才华的人
    • D. 忍辱负重的人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比较杜荀鹤的《感寓》与王维的《鹿柴》,均通过自然景观反映内心情感,但《感寓》更侧重于人性的探讨,而《鹿柴》则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杜荀鹤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