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晓觉寺》
时间: 2025-01-04 07:44:24意思解释
游晓觉寺
作者: 陈睍 〔宋代〕
原文展示:
肩舆行到竹边村,
竹里僧房尽闭门。
小洞颇闻三里近,
残僧今有一人存。
旋沽薄酒欺寒力,
未怯春泥踏雨痕。
笑觅梅花伴归去,
断桥流水月黄昏。
白话文翻译:
肩舆来到竹林旁的小村庄,
竹林里的僧房都关着门。
从小洞里隐约听见三里外的声音,
残留的僧人如今只剩下一个。
我转身买了一瓶薄酒来驱散寒意,
不怕春天的泥泞,踏上雨后的痕迹。
我笑着寻找梅花伴我归去,
在断桥边,流水映照着黄昏的月光。
注释:
- 肩舆: 古代的一种交通工具,类似于轿子,由人抬着。
- 竹边村: 形容村庄在竹林旁边,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残僧: 剩下的僧人,暗示寺庙的冷清。
- 薄酒: 指酒的品种,可能是指味道清淡的酒。
- 春泥: 春天的泥土,通常因降雨而湿滑。
- 断桥: 指一座已经损坏或不完整的桥,具有象征意义。
典故解析:
- 梅花: 在中国文化中,梅花象征着坚韧与高洁,常常与冬天的严寒和春天的希望相联系。
- 月黄昏: 黄昏时分,月亮初升,营造出一种宁静和思考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睍,宋代诗人,其作品常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为题材,风格细腻、含蓄。
创作背景: 《游晓觉寺》写于诗人游览寺庙期间,表现了他对孤独与自然的感悟。宋代社会文化繁荣,但也存在着诗人对世俗的思考与反思。
诗歌鉴赏:
《游晓觉寺》通过描绘一个宁静的寺庙环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首联“肩舆行到竹边村”以简单的场景引入,竹林象征着清雅与幽静,暗示诗人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远离尘世的愿望。接下来的“竹里僧房尽闭门”,则勾勒出寺庙的冷清,反映出时代的变迁和人心的淡漠。
诗中提到“残僧今有一人存”,这是对僧人及其生活的深刻反思,表达了对当下宗教信仰淡化的无奈与惋惜。而后面的“旋沽薄酒欺寒力”,则是诗人用酒来驱散内心的寒意,展现出一种人生态度:在孤独中寻求小小的温暖与慰藉。
结尾“笑觅梅花伴归去,断桥流水月黄昏”则将孤独的心境与自然景色巧妙结合,梅花的意象在此再度出现,象征着希望与坚韧。诗人在黄昏时分的归途中,感慨万千,似乎在思索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整体而言,这首诗以清新的自然景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传达出一种孤独而又充满哲理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肩舆行到竹边村: 诗人乘坐肩舆,缓缓前往竹边的小村,营造出轻松的旅程氛围。
- 竹里僧房尽闭门: 描述竹林中的僧舍,门紧闭,暗示冷清和孤独。
- 小洞颇闻三里近: 从小洞中隐约听到三里之外的声音,表现出一种隔离感。
- 残僧今有一人存: 只剩下一个僧人,反映出人烟稀少的现状。
- 旋沽薄酒欺寒力: 诗人买酒驱寒,表现出他对现实的调侃与自得。
- 未怯春泥踏雨痕: 不畏泥泞,勇于面对生活的挑战。
- 笑觅梅花伴归去: 在寻找梅花时,带着笑意,象征着希望。
- 断桥流水月黄昏: 黄昏时分,水流潺潺,月亮升起,营造出宁静的画面。
修辞手法:
- 对仗: 如“肩舆行到”与“竹里僧房”,增强诗的韵律感。
- 意象: 竹子、梅花、流水等意象,构成了清新自然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的思考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展现了他在静谧中寻求内心安宁的愿望。
意象分析:
- 竹林: 象征幽静与清雅,代表诗人内心的宁静追求。
- 梅花: 象征坚韧与希望,表达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黄昏的月光: 代表宁静与思考,营造出一种深邃的情感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肩舆”是什么?
- A. 一种交通工具
- B. 一种饮料
- C. 一种乐器
-
诗中“残僧”指的是?
- A. 只剩下的一个僧人
- B. 很多僧人
- C. 不再修行的僧人
-
“笑觅梅花伴归去”中的“梅花”象征什么?
- A. 生命的脆弱
- B. 坚韧与希望
- C. 失落与孤独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游晓觉寺》与王维的《鹿柴》都描绘了自然的静谧与内心的宁静,但王维的诗更注重自然与人心的和谐,而陈睍则更加关注个体的孤独与对美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相关古诗词研究论文与评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