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夏侯正言襄阳迎亲》
时间: 2024-10-02 21:52: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兰省方雠乙夜书,襄阳迎侍暂脂车。挥毫偶未归纶阁,衣锦何妨奉板舆。岘首碑前留马足,鹿门山下宿僧居。汉臯游女曾相识,应解鸣璫换佩鱼。
白话文翻译:
在兰省校对书籍至深夜,前往襄阳迎接亲人暂时停下车辆。偶尔挥笔未能回到纶阁,穿着华丽的衣服不妨侍奉在板舆旁。在岘首碑前留下马蹄印,在鹿门山下夜宿于僧舍。曾在汉臯遇到游女相识,应该懂得用鸣璫交换佩鱼。
注释:
- 兰省:指秘书省,古代掌管图书的官署。
- 方雠乙夜书:正在校对书籍至深夜。
- 襄阳:地名,今湖北襄阳市。
- 脂车:停下车辆。
- 纶阁:指翰林院,古代文人聚集的地方。
- 衣锦:穿着华丽的衣服。
- 板舆:古代的一种车辆。
- 岘首碑:指岘山上的碑文。
- 鹿门山:山名,位于襄阳。
- 汉臯:地名,今湖北宜昌。
- 游女:游玩的女子。
- 鸣璫:古代女子佩戴的玉饰,发出声响。
- 佩鱼:古代官员佩戴的鱼形玉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质朴无华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此诗是他在襄阳迎接亲人时所作,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旅途的感慨。
创作背景: 王禹偁在秘书省任职期间,因公务繁忙,深夜仍在校对书籍。得知亲人将至襄阳,他暂时放下公务,前往迎接,途中感慨颇多,遂作此诗。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襄阳迎接亲人的情景,通过对旅途中的景物和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深厚情感和对旅途的感慨。诗中“兰省方雠乙夜书”一句,既表现了作者的勤奋,又暗示了公务的繁忙;“襄阳迎侍暂脂车”则直接点明了诗的主题。后文通过对岘首碑、鹿门山等景物的描写,增添了旅途的诗意和历史的厚重感。最后两句以汉臯游女为喻,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旅途的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兰省方雠乙夜书”:在秘书省校对书籍至深夜,表现了作者的勤奋和公务的繁忙。
- “襄阳迎侍暂脂车”:前往襄阳迎接亲人,暂时停下车辆,点明了诗的主题。
- “挥毫偶未归纶阁”:偶尔挥笔未能回到翰林院,暗示了作者对公务的牵挂。
- “衣锦何妨奉板舆”:穿着华丽的衣服不妨侍奉在板舆旁,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尊敬和思念。
- “岘首碑前留马足”:在岘首碑前留下马蹄印,增添了旅途的诗意和历史的厚重感。
- “鹿门山下宿僧居”:在鹿门山下夜宿于僧舍,表现了旅途的艰辛和作者的随遇而安。
- “汉臯游女曾相识”:曾在汉臯遇到游女相识,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
- “应解鸣璫换佩鱼”:应该懂得用鸣璫交换佩鱼,寓意着对亲人的期待和祝福。
修辞手法:
- 比喻:“汉臯游女曾相识”中,以游女为喻,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
- 对仗:“兰省方雠乙夜书,襄阳迎侍暂脂车”中,通过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旅途中的景物和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深厚情感和对旅途的感慨,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旅途的期待。
意象分析:
- 兰省:象征着作者的公务和勤奋。
- 襄阳:象征着亲人的到来和旅途的起点。
- 岘首碑:象征着历史的厚重和旅途的诗意。
- 鹿门山:象征着旅途的艰辛和作者的随遇而安。
- 汉臯游女:象征着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旅途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兰省方雠乙夜书”一句,表现了作者的什么特点? A. 勤奋 B. 懒惰 C. 悠闲 D. 急躁 答案:A
-
“襄阳迎侍暂脂车”中,“脂车”的意思是? A. 加油的车 B. 停下的车 C. 快速的车 D. 豪华的车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岘首碑”位于哪个地方? A. 襄阳 B. 汉臯 C. 鹿门山 D. 兰省 答案:A
-
“汉臯游女曾相识”中,“游女”指的是什么? A. 游玩的女子 B. 游荡的女子 C. 游学的女子 D. 游历的女子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禹偁的其他诗作,如《村行》、《寒食》等,可以进一步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 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可以比较不同诗人的风格和主题。
诗词对比:
- 王禹偁的《送夏侯正言襄阳迎亲》与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相比,前者更注重对旅途和亲情的描绘,后者则更注重对梦境和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王禹偁的多首诗作,可以深入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王禹偁的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