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

时间: 2025-01-01 14:48:29

听着啼鹃泪满襟,国亡家破见忠臣。

关河历落三生梦,风雪飘零万死身。

丞相岂能堪狱吏,故侯安得作园人。

神农虞夏吾谁适,回首西山继绝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
—— 文天祥

听着啼鹃泪满襟,国亡家破见忠臣。
关河历落三生梦,风雪飘零万死身。
丞相岂能堪狱吏,故侯安得作园人。
神农虞夏吾谁适,回首西山继绝尘。

白话文翻译

在听到啼鸣的杜鹃时,我泪水满襟,看到国家灭亡、家庭破碎的场景,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忠臣。
关山河流间,往日的美梦已经消逝,风雪飘零之中,身处绝境的我已无惧万死。
丞相怎能忍受狱吏的压迫,故侯又怎能甘心做一个园丁?
神农、虞舜的时代,我又该向谁归附?回首西山,追溯那已消失的尘埃。

注释

  1. 啼鹃:指杜鹃鸟,常用来表达离愁别绪。
  2. 忠臣:指忠心于国家和君主的人。
  3. 关河:指边关和河流,象征着遥远的故乡和历史的沧桑。
  4. 丞相:古代最高官职之一,负责国家大政。
  5. 狱吏:指负责监狱、审判的官吏,象征压迫与不公。
  6. 神农虞夏:神农和虞舜是古代的贤明君主,象征理想的政治。
  7. 西山:可理解为故土或过往的辉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文天祥(1236-1283),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因其坚定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被后世敬仰。他在国家危难之际,积极参与抗元斗争,但最终被俘并遇害。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宋朝灭亡前夕,文天祥在亡国之际写下此诗,表达了对国家破亡的痛心和对忠臣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文天祥的《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是一首充满悲壮情感的诗作,体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无奈的命运感。诗的开头,通过“啼鹃”的意象,渲染出浓厚的离愁,表达了诗人因国破家亡而流下的泪水。接着,诗人将自己和忠臣的境遇相对照,强调在国家危亡之际,真正的忠臣应当奋发图强,而非沉沦。

随着诗歌的深入,文天祥通过对比,揭示了丞相和狱吏的角色,体现出他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深切反思与不满。丞相在此形象化为理想的政治家,而狱吏则象征着压迫与腐败,潜藏着对政治黑暗的控诉。

最后,诗人感慨历史的变迁,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未来的迷茫。结尾处,他回首往昔,既是对故土的怀念,也是对失落的无奈,展现出深刻的历史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听着啼鹃泪满襟:听到杜鹃的叫声,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下,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遭遇的悲伤。
  2. 国亡家破见忠臣:在国家灭亡和家庭破碎的背景下,忠臣的形象愈显可贵。
  3. 关河历落三生梦:历史的沧桑,往昔的美梦已成泡影。
  4. 风雪飘零万死身:身处困境,诗人以万死无畏的姿态表达了自己的决心。
  5. 丞相岂能堪狱吏:丞相作为忠臣,怎能忍受狱吏的压迫?
  6. 故侯安得作园人:往日的豪杰,怎能沦落为园丁?
  7. 神农虞夏吾谁适:对理想政治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失望。
  8. 回首西山继绝尘:回望昔日的辉煌,感慨已如尘埃。

修辞手法

  • 对比:将忠臣与狱吏、丞相与园丁形成鲜明对比,增强诗的情感张力。
  • 意象:杜鹃、关河、西山等意象,丰富诗的情感层次,传达深切的怀古之情。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忠诚与背叛、理想与现实的主题展开,表达了文天祥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个人命运的深切思考。

意象分析

  1. 啼鹃:象征忧愁与离别。
  2. 关河:代表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无奈。
  3. 丞相与狱吏:分别象征理想与现实的对立。
  4. 神农虞夏:象征理想中的治国理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文天祥的《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是在哪个历史时期创作的?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2. 诗中“丞相岂能堪狱吏”所表达的意图是什么?

    • A. 对丞相的赞美
    • B. 对政治腐败的控诉
    • C. 对狱吏的同情
  3. 诗的最后一句“回首西山继绝尘”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期待未来
    • B. 对往昔的怀念与惋惜
    • C. 对现实的满足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朱熹的《春日偶成》

诗词对比

  • 文天祥的《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与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均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但文天祥更显悲壮,陆游则多了一份温情与期盼。

参考资料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文天祥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