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安道尚书生日》

时间: 2025-01-04 09:59:26

出入三朝望愈尊,淮阳退卧避喧烦。

崇高历遍知皆安,风俗频迁气独存。

世事直须劳旧德,归心那复厌名藩。

赤松作栏功虽切,白发忧时义所敦。

仁比高山年自保,秋逢生日喜盈门。

知公知命身无祷,聊为生灵举寿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出入三朝望愈尊,
淮阳退卧避喧烦。
崇高历遍知皆安,
风俗频迁气独存。
世事直须劳旧德,
归心那复厌名藩。
赤松作栏功虽切,
白发忧时义所敦。
仁比高山年自保,
秋逢生日喜盈门。
知公知命身无祷,
聊为生灵举寿樽。

白话文翻译:

在三朝之间出入,地位愈加尊崇;我在淮阳退隐,避开世俗的喧嚣。经过崇高的历程,人人都知道我安好,但风俗频繁变迁,我的气节却依旧存在。世事必须依靠旧德来劳作,归心何必厌恶名声和权利。虽然赤松树的功劳很大,但我白发苍苍,忧虑时事的义务更为重要。仁德如高山般能长久自保,秋天的生日,喜庆盈满家门。知道你的人知道命运,不需要祈祷,聊为生灵举杯庆祝长寿。

注释:

字词注释:

  • 三朝:指三个朝代,这里可能隐喻自己的经历跨越多个朝代。
  • 淮阳:地名,指淮河流域,古代文人常以此地为隐居之处。
  • 崇高:高尚的品质或境界。
  • 风俗:社会风尚和习惯。
  • 赤松:赤松是道教中的一个神仙,象征长寿和不朽。
  • 寿樽:长寿的酒杯,表示祝寿的酒。

典故解析:

  • 赤松作栏:典出《史记》,赤松是道教的仙人,意指长生不老。这里提到赤松,强调长寿和功德的累积。
  • 白发忧时:白发象征年长,忧虑世事,强调诗人对时局的关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字子美,号晦庵,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是苏轼的弟弟。他与苏轼齐名,被誉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苏辙的诗歌风格清新高远,善于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张安道尚书生日》是苏辙为张安道庆祝生日而作,以表达对朋友的祝福和对人生的感悟。此时正值宋代,政治动荡,士人对人生和世事的反思愈加深刻。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张安道生日的祝贺,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德行和世事的独特理解。首联“出入三朝望愈尊”以张安道的地位为起点,表现了他在政治生活中的成就。接着,诗人以“淮阳退卧避喧烦”表达了对喧嚣世俗的厌倦,渴望宁静的心态。中间的几句强调了旧德的重要性,认为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唯有坚守品德才能自保。

后半部分,诗人以赤松作比,表达对长寿和义务的思考,指出白发苍苍的自己更应关注社会的义务。最后,诗人以“知公知命身无祷”结束,表达对张安道的祝福与对人生的豁达态度,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朋友的祝福,也有对人生的哲思,充分体现了苏辙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出入三朝望愈尊:在三个朝代中出入,地位日益尊崇。
  2. 淮阳退卧避喧烦:选择在淮阳隐居,远离世俗的喧嚣。
  3. 崇高历遍知皆安:经历了崇高的历程,大家都知道我安好。
  4. 风俗频迁气独存:尽管风俗常有变迁,我的气节依旧保持。
  5. 世事直须劳旧德:世事必须依靠旧日的德行来支撑。
  6. 归心那复厌名藩:归心似箭,何必厌倦名声和权利。
  7. 赤松作栏功虽切:赤松是道教仙人,象征长寿,功德虽大。
  8. 白发忧时义所敦:我已白发,忧虑时事的义务愈发重要。
  9. 仁比高山年自保:仁德如高山,能长久保全自身。
  10. 秋逢生日喜盈门:秋天的生日,喜庆充满家门。
  11. 知公知命身无祷:了解你的人明白命运,无需祈祷。
  12. 聊为生灵举寿樽:为众生举杯庆祝长寿。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对比了个人隐居和世俗喧嚣的状态。
  • 比喻:将仁德比作高山,象征其坚固和长久。
  • 对仗:如“白发忧时义所敦,仁比高山年自保”等,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友人生日的祝福,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品德的坚守。诗人通过对世事的反思,传达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强调道德和内心的宁静比世俗名利更为重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朝:象征历史的变迁和个人的成就。
  • 淮阳:隐喻隐逸生活的理想地。
  • 赤松:象征长寿和道德的坚固。
  • 白发:象征年长和对时局的忧虑。

这些意象不仅体现了作者的生活经历,还反映了他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张安道尚书的生日祝福诗是由谁作的? A. 苏轼
    B. 苏辙
    C. 李白

  2. 诗中提到的“赤松”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权力
    C. 长寿

  3. 诗人对世事的态度是什么? A. 忧虑
    B. 漠然
    C. 厌倦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水调歌头》,同样描绘了对朋友的思念与祝福,具有浓厚的人情味。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苏辙的作品更侧重于对品德和义务的思考,而苏轼则更倾向于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苏辙诗文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