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生日前数日杨仲博约载酒见访即席次韵)》
时间: 2025-01-08 02:08: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贺新郎(生日前数日杨仲博约载酒见访即席次韵)
作者:魏了翁〔宋代〕
风定波纹细。夜无尘云迷地轴,月流天位。
摇裔飞来江山鹤,犹作故乡嘹唳。
清境里伴人无睡。应叹余生舟似泛,浪涛中几度身尝试。
书有恨,剑无气。从渠俗耳追繁吹。
抚空明一窗寒簟,对人如砥。
梦倚银河天外立,云露惺惺满袂。
看多少人间嬉戏。要话斯心无分付,路茫茫还有亲朋至。
应为我,倒罍洗。
白话文翻译
风平浪静,水面波纹细腻。夜晚没有尘埃,云雾迷蒙了地平线,月光在天际流淌。
如同江山的仙鹤飞来,依旧在故乡鸣叫。
在这清幽的环境中,伴着我无眠。应该感叹我的余生如同浮舟,在浪涛中经历几多磨难。
书中有愤恨,剑上却无气势。只因我追随世俗的喧嚣。
在一扇明亮的窗前,寒气刺骨,面对面如同磨刀石。
梦中倚靠在银河之上,云露惺惺满袖。
看那多少人在世间嬉戏,想要倾诉心声却无人倾听,路途漫漫,还有亲朋来访。
应该为我,斟酒洗愁。
注释
- 风定波纹细:风平浪静,水面波纹细腻。
- 夜无尘云迷地轴:夜晚没有尘埃,云雾迷蒙了地平线。
- 摇裔:摇曳生姿的飞来之鸟。
- 清境里伴人无睡:在这清幽的环境中,伴着我无眠。
- 书有恨:书中有愤恨。
- 剑无气:剑上却无气势。
- 抚空明一窗寒簟:在一扇明亮的窗前,寒气刺骨。
- 梦倚银河天外立:梦中倚靠在银河之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魏了翁(约1220-1290),字时中,号梅溪,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书法家,以其词风清新、高远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个人情怀和自然景色,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个性。
创作背景:此诗是在生日前几日,朋友杨仲博来访时,即席创作的。诗中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友谊的珍视,表达了诗人在静谧夜晚与友人共饮的情景,结合对故乡的思念和人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贺新郎》在形式上采用了词的结构,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诗人在月下与友人共饮,思绪万千。开篇用“风定波纹细”描绘了环境的宁静,接着通过“夜无尘云迷地轴,月流天位”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给人以清新之感。
诗中“摇裔飞来江山鹤,犹作故乡嘹唳”一句,不仅描绘了仙鹤飞来的景象,也暗含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后面几句则转向自我反思,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尤其是“应叹余生舟似泛,浪涛中几度身尝试”,展现了面对人生波折的无奈与坚韧。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友谊的珍视,也有对人生的感悟,体现了魏了翁细腻的情感与高远的思想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定波纹细”:环境宁静,水面波纹轻微,传达了宁静的气氛。
- “夜无尘云迷地轴,月流天位”:夜空清澈,云雾缭绕,月光洒落,展现出诗人对夜景的赞美。
- “摇裔飞来江山鹤,犹作故乡嘹唳”:仙鹤飞来,仍在故乡鸣叫,表现了对故土的眷恋。
- “清境里伴人无睡”:在这宁静的环境中,自己失眠,暗示了内心的烦恼。
- “应叹余生舟似泛,浪涛中几度身尝试”:感叹人生如同漂浮的小舟,经历多次波折。
- “书有恨,剑无气”:书中写满了怨恨,而剑却没有气势,反映了内心的矛盾。
- “抚空明一窗寒簟”:面对明亮的窗户,寒气袭人,暗示了孤独感。
- “梦倚银河天外立,云露惺惺满袂”:梦中倚靠银河,象征理想与追求,云露的惺惺则暗示对友谊的渴望。
- “看多少人间嬉戏”:观察世间的嬉戏,感慨人生的无常。
- “要话斯心无分付,路茫茫还有亲朋至”:想倾诉却无处诉说,面对广阔的路途,还有亲朋好友的陪伴。
- “应为我,倒罍洗”:对友人说,应该为我斟酒,来洗去心中的愁苦。
修辞手法:
- 比喻:“舟似泛”比喻人生的漂泊不定。
- 拟人:“云露惺惺”将云露赋予人的情感,增强了意境。
- 对仗:全诗在音韵和结构上都非常讲究,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宁静的自然环境,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友谊的珍视,体现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象征着宁静与变化的力量。
- 月:代表着纯洁、思念与孤独。
- 江山鹤:象征着故乡与乡愁。
- 舟:比喻人生的漂泊与无常。
- 寒簟:暗示孤寂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贺新郎》是哪个朝代的作品?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
诗中“摇裔飞来江山鹤”描绘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友谊的珍视
B. 对故乡的思念
C. 对未来的希望
D. 对人生的无奈 -
诗中“书有恨,剑无气”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A. 对人生的无畏
B. 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C. 对友人的感激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魏了翁的《贺新郎》在情感表达上更为深沉,李清照则更多地展现出女性对爱情的细腻感受。两者均体现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情感的寄托,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词鉴赏词典》
- 《中国古典诗词入门》
- 《宋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