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其三 过淮阴侯钓鱼台兼谒漂母祠》
时间: 2025-01-08 02:25: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贺新郎 其三 过淮阴侯钓鱼台兼谒漂母祠》 —— 俞士彪
秋客多萧索。看船头西风淅沥,暮云寥廓。落日危亭荒草岸,一叶小舟初泊。倚双桨清尊孤酌。欲酹王孙何处问,但汤汤淮水流如昨。碑上字,半斑驳。无聊日把渔竿握。又谁知渡罂背水,恁多挥霍。千古封侯人不少,大半风尘流落。叹今世人情更恶。若肯相逢哀一饭,便万金为报犹惭薄。吾与母,预相约。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旅人感到十分萧条。看那船头,西风轻轻淅沥,暮云广袤无垠。落日照在荒草岸边的危亭上,一叶小舟刚刚停泊。我倚着双桨,独自斟酒。想问王孙在哪里,但汤汤淮水依旧如往日流淌。碑上的字迹已半数斑驳。无聊时常握着渔竿,又有谁知道我在渡河时背负着水,挥霍着时间。世上封侯的人不少,但大部分都在风尘中漂泊。叹息如今世人情感更为冷漠。如果肯相逢时悲哀地吃一顿饭,便是万金报答也觉得羞愧。 我和母亲,早已约定。
注释:
- 萧索:寂寞冷清的样子。
- 淅沥:形容细雨轻声落下的声音。
- 危亭:高耸的亭子,指景色的观赏点。
- 汤汤:水流声响,形容水流很大。
- 碑上字,半斑驳:指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历史的痕迹。
- 渡罂背水:渡罂是渡河的意思,这里暗指生活的艰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俞士彪(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生活在清代中后期,曾游历各地,其诗作常以景抒情,具浓厚的个人情感色彩。他的诗风兼具清新与沉郁,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与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游历淮阴时,借景抒情,通过描绘钓鱼台的秋景与漂母祠的历史,表达自己对历史的感慨与对人情冷暖的思考。
诗歌鉴赏:
《贺新郎 其三》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营造出一种萧索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开头几句“秋客多萧索”,直接表达了秋天带来的萧条感。随着诗句的推进,西风、暮云、落日等意象层层叠加,构筑出一幅秋日的画面,表现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慨。
诗中提到的“王孙”和“万金为报”,则是对人际关系与情感的深刻反思。在古代,封侯者众多,但大多在历史长河中被遗忘,诗人用“风尘流落”来形容这些人的遭遇,显示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人情的失望。
特别是“倚双桨清尊孤酌”一句,表现出一种孤独的饮酒情景,似乎在诉说着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最后一句“吾与母,预相约”则带来一丝温暖与希望,表达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珍贵。
这首诗不仅有对自然的描绘,更深入地探讨了人情冷暖和历史的无常,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客多萧索:秋天的旅人感到孤独和凄凉。
- 看船头西风淅沥,暮云寥廓:描写秋天的水面和天空,营造出一种空旷而寂寥的感觉。
- 落日危亭荒草岸,一叶小舟初泊:夕阳西下,孤舟停泊在荒草的岸边,意象更显孤独。
- 倚双桨清尊孤酌:独自一人,倚靠着双桨,饮酒自乐。
- 欲酹王孙何处问,但汤汤淮水流如昨:想问王孙的去处,但河水依旧流淌,暗示时光不再。
- 碑上字,半斑驳:碑文已模糊,象征历史的遗忘。
- 无聊日把渔竿握:无聊时常把渔竿握在手中,表现无所事事。
- 又谁知渡罂背水,恁多挥霍:生活的艰辛与时间的浪费。
- 千古封侯人不少,大半风尘流落:历史上封侯的人多,但大多数已被历史遗忘。
- 叹今世人情更恶:感慨如今人情冷漠,更显世态炎凉。
- 若肯相逢哀一饭,便万金为报犹惭薄:希望人与人之间能有真情,即便是简单的一顿饭,也值得珍惜。
- 吾与母,预相约:自己与母亲有约定,表达亲情的珍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的生活比作水流,表现时间的流逝。
- 拟人:西风、暮云等赋予了情感,使景物更具生动性。
- 对仗:如“倚双桨清尊孤酌”对称工整,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秋景为背景,探讨了人对历史的反思、对人情的叹息,以及对亲情的珍惜,情感深邃而真实,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际关系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客:象征孤独的旅人。
- 西风、暮云:代表萧瑟的秋天,传达忧伤的情绪。
- 落日、荒草:暗示时光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渔竿:象征生活的单调与无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秋客多萧索”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乐 B. 孤独 C. 愤怒
-
“碑上字,半斑驳”指的是什么? A. 书法 B. 历史的遗忘 C. 风化的石碑
-
诗中提到“王孙”是指谁? A. 封侯的人 B. 诗人的朋友 C. 渔夫
答案:
- B. 孤独
- B. 历史的遗忘
- A. 封侯的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现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历史的感慨,但更侧重于国家的沉重。俞士彪的这首诗则更强调个人情感与自然的结合。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俞士彪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