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千古东流》
时间: 2025-01-19 16:47:51意思解释
满江红·千古东流
作者: 范成大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千古东流,声卷地云涛如屋。
横浩渺樯竿十丈,不胜帆腹。
夜雨翻江春浦涨,船头鼓急风初熟。
似当年呼禹乱黄川,飞梭速。
击楫誓,空惊俗。
休拊髀,都生肉。
任炎天冰海,一杯相属。
荻笋蒌芽新入馔,鹍弦凤吹能翻曲。
笑人间何处似尊前,添银烛。
白话文翻译:
千古的历史如同东流的江水,波涛声卷动着大地,仿佛云层也被卷起。
在宽广的水面上,船桅直立十丈高,帆也撑不起来。
夜雨使江水翻涌,春天的水位上涨,船头的鼓声急促,风刚刚开始熟悉。
就像当年大禹治水时,黄河水流奔腾不息,快如飞梭。
我击桨誓言,空自惊叹世俗的繁杂。
不必再抚摸大腿,都是白吃的。
无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冰冷的海洋,我们一杯酒相对而饮。
荻草和笋芽刚刚入菜,鹍弦和凤鸣能够翻转乐曲。
笑问人间何处能如今天在尊前,点亮银烛。
注释:
- 千古东流: 比喻历史长河不断流逝。
- 声卷地云涛如屋: 描述江水波涛汹涌,声势浩大。
- 樯竿十丈: 船桅的高度,象征船只的雄伟。
- 夜雨翻江春浦涨: 表达夜雨使江水上涨的情景。
- 飞梭速: 比喻迅速的水流。
- 击楫誓: 典故出自《史记》,意指立誓奋发向前。
- 荻笋蒌芽: 指新鲜的食材,象征生活的美好。
- 添银烛: 暗示欢庆或聚会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1193),字希文,号逸民,江苏常熟人,南宋著名诗人、词人,以山水诗和咏物诗见长。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绘江水的奔流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反映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满江红·千古东流》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诗作。诗人通过“千古东流”这一意象,表达了对历史无尽流逝的感慨。在诗的开头,运用“声卷地云涛如屋”的形象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宏伟与壮丽,仿佛人处于天地之间,渺小而又伟大。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以“夜雨翻江春浦涨”描绘了江水因春雨而涨的景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随后,诗人回忆起大禹治水的伟业,表明自己对历史的敬仰与对现实的无奈。“击楫誓,空惊俗”则透露出诗人对世俗繁杂的反思,显示出一种无力感。诗的最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温馨的聚会场景,表明尽管世事多变,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依然是生活的真谛。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展现出一种深邃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哲思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千古东流: 表达历史的流动与无常。
- 声卷地云涛如屋: 描绘波涛汹涌的壮阔景象。
- 横浩渺樯竿十丈,不胜帆腹: 船的高大与风帆的无力形成对比,暗示壮志难酬。
- 夜雨翻江春浦涨: 形象化的描绘春雨带来的活力与变化。
- 似当年呼禹乱黄川,飞梭速: 引用历史典故,表达对治水英雄的景仰。
- 击楫誓,空惊俗: 表达诗人对世俗的无奈与对理想的追求。
- 任炎天冰海,一杯相属: 体现出无论环境如何变化,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依然坚定。
- 荻笋蒌芽新入馔,鹍弦凤吹能翻曲: 描绘生活的美好与艺术的享受。
- 笑人间何处似尊前,添银烛: 体现聚会的温馨与对生命的庆祝。
修辞手法:
- 比喻: “声卷地云涛如屋”比喻波涛声势,如同云层在翻动。
- 对仗: 整体结构工整,形成美感。
- 典故: 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增加诗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流逝的感慨、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以及对生活美好的珍视,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水: 代表历史与时间的流逝。
- 樯竿: 象征人们的壮志与理想。
- 夜雨: 代表生活中的变化与不确定性。
- 银烛: 代表欢聚与温暖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千古东流”比喻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水的流动
- C. 生命的短暂
- D. 自然的变化
-
“击楫誓”出自于哪个历史人物?
- A. 李白
- B. 大禹
- C. 屈原
- D. 诸葛亮
-
诗中提到的“荻笋蒌芽”象征什么?
- A. 生活的单调
- B. 新鲜的生活美好
- C. 自然的破坏
- D. 历史的无情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诗词对比:
- 范成大的《满江红·千古东流》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均表现了对历史的感慨与人生的思考,但范成大的诗更注重于自然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而苏轼则倾向于哲思与情感的抒发,二者各具特色,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