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出通明殿》

时间: 2025-01-04 08:09:16

出通明殿,入耆英社,谁似侍郎洪福。

掌中元自有三珠,更检校、诸孙夜读。

管他莱相,管他鹤相,留我本来面目。

希夷一枕未曾醒,笑人世,几回翻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鹊桥仙·出通明殿》
作者:刘克庄 〔宋代〕

出通明殿,入耆英社,谁似侍郎洪福。
掌中元自有三珠,更检校诸孙夜读。
管他莱相,管他鹤相,留我本来面目。
希夷一枕未曾醒,笑人世,几回翻局。


白话文翻译:

我从通明殿走出,走进耆英社,谁能比得上侍郎洪福的福气?
我手中本有三颗明珠,今夜再去督促各位子孙读书。
不管那些莱相、鹤相,留我本来的样子。
在这希夷的梦中未曾醒来,笑看人世,几度翻弄局势。


注释:

  • 通明殿:皇宫中一个明亮的殿堂,象征着权力和地位。
  • 耆英社:古代文人聚会之所,象征学术和文化。
  • 侍郎洪福:侍郎是官职名,洪福可能指代某位有福气的人。
  • 三珠:象征珍贵的知识、智慧或理想。
  • 莱相、鹤相:古代的官职,泛指高官。
  • 希夷:一种宁静、和谐的境界。
  • 翻局:指重新安排或改变局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景韶,号枫江,宋代诗人,名士,工于诗词,尤其擅长词作。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的生活体验和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词创作于宋代,正值士人追求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之时。刘克庄通过对比自身的理想与官场的喧嚣,表达了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鹊桥仙·出通明殿》是一首典型的宋词,展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与对官场的厌倦。开篇的“出通明殿,入耆英社”描绘了一个从繁华到宁静的过程,表现了他对权力中心的厌倦与对文化学习的向往。诗中提到的“侍郎洪福”则是对世俗荣耀的反思,似乎在提醒人们,真正的福气并不是外在的官位,而是内心的充实与智慧。

在接下来的句子中,“掌中元自有三珠”暗示了他内心深处的智慧和价值观,这些并不依赖于外物,而是源于自身的修养和学识。“更检校诸孙夜读”则显示了他对后辈的期望,希望他们能继承这些精神财富。最后的“留我本来面目”更是传达一种坚定的自我认同,拒绝随波逐流,保留真实的自我。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表现了作者对清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展现出其深刻的哲理思考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出通明殿,入耆英社:从权力的中心走出,进入文化的殿堂,强调了身份的转变。
  • 谁似侍郎洪福:以侍郎洪福为对比,反映出对权力的反思。
  • 掌中元自有三珠:象征内在的智慧和价值。
  • 更检校诸孙夜读:希望子孙能继承文化,重视学习。
  • 管他莱相,管他鹤相:不在乎外界的高官名利,强调内心的自我。
  • 希夷一枕未曾醒: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与向往。
  • 笑人世,几回翻局:对世俗纷争的无奈和自嘲。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智慧比作“珠”,突出其珍贵性。
  • 对仗:如“管他莱相,管他鹤相”,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人世”拟人化,表达对社会的感慨。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了对内在价值的追求与对世俗名利的抵制,表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通明殿:权力与明亮的象征,代表社会的喧嚣。
  • 耆英社:文化与知识的象征,代表内心的宁静。
  • 三珠:象征智慧与内在价值。
  • 希夷:象征理想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出通明殿,入耆英社”中的“通明殿”指代什么? A. 文人聚会之所
    B. 权力中心
    C. 书院

  2. “掌中元自有三珠”中的“三珠”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权势
    C. 智慧

  3. 诗中提到的“侍郎洪福”是用来表达什么? A. 对权力的向往
    B. 对权力的反思
    C. 对名声的追求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

诗词对比:

与辛弃疾的《青玉案》相比,刘克庄的这首词更注重内心的宁静和对世俗的超脱,而辛弃疾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英雄壮志和爱国情怀的追求。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各自展现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宋代词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