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宜兴山房十首
作者: 李曾伯〔宋代〕
晓起炉烟一缕清,
梵音缭绕槛轩行。
须臾日上松梢了,
又听斋钟相斋鸣。
白话文翻译:
清晨醒来,看到一缕炉烟袅袅升起,
寺庙的梵音环绕在窗前回响。
不久,太阳升到松树的顶端,
又听到斋堂的钟声在相继鸣响。
注释:
- 晓起:早晨醒来。
- 炉烟:炉中燃烧的烟,通常指点燃的香火或茶水。
- 梵音:佛教的音乐声,象征着宁静和宗教的氛围。
- 缭绕:环绕、缠绕,形容声音或烟雾围绕的状态。
- 须臾:指短暂的时间,这里意指不久。
- 松梢:松树的树梢,代表了自然界的景象。
- 斋钟:斋堂中的钟声,通常用来召集信徒或提醒时间。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涉及明显的历史典故,但表达了隐逸生活的宁静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反映了作者对佛教文化和园林景致的推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约960年-1030年),字子升,号太白,南宋时期的一位诗人,擅长山水诗和咏怀诗。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传达出一种闲适、恬淡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李曾伯隐居于宜兴山房的时期,表现了他对清晨的宁静和自然景色的热爱,体现了其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理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清晨的景象描绘,展示了作者在山房中的闲适生活。开头一句“晓起炉烟一缕清”,以炉烟起伏引入,给人以温暖和安静的感觉。接着,诗中提到“梵音缭绕”,则进一步渲染出一种宗教的氛围,借此表现出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光照射到了松树的树梢,表现出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流动。在这里,自然的景象与内心的感受相融合,形成一种和谐的统一。最后一句“又听斋钟相斋鸣”则是对时间的提醒,象征着生活的规律和宗教的仪式感。
整首诗节奏缓慢,意象清新,传达出一种恬淡、脱俗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和珍惜。通过简单的自然景象,诗人展现了深刻的哲理,令人反思生命的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晓起炉烟一缕清:描绘清晨的景象,炉烟的袅袅上升象征着温暖与宁静。
- 梵音缭绕槛轩行:寺庙的梵音环绕,增添了环境的神圣感,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须臾日上松梢了:时间的推移,太阳升起,松树的树梢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 又听斋钟相斋鸣:钟声的响起,提醒人们注意时间与生活的节奏,带有宗教的仪式感。
修辞手法:
- 拟人:如“炉烟一缕清”使烟雾似乎有了生命,增添了诗的灵动感。
- 对仗:诗中“晓起”和“日上”,“梵音”和“斋钟”形成一种和谐的对称关系,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宗教氛围,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炉烟:象征温暖和家庭的宁静。
- 梵音:代表宗教文化的深邃与宁静。
- 松梢:象征自然的生命力和时光的流逝。
- 斋钟:提醒人们关注时间与生活的节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晓起炉烟一缕清”中“炉烟”指的是什么?
- A. 香火
- B. 烧水
- C. 烟雾
- D. 食物
-
“梵音缭绕槛轩行”中的“梵音”来源于哪个文化?
- A. 道教
- B. 佛教
- C. 基督教
- D. 伊斯兰教
-
诗中提到的“斋钟”象征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食物的准备
- C. 生命的结束
- D. 自然的变化
答案:
- A. 香火
- B. 佛教
- A. 时间的流逝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鸟鸣涧》
- 陶渊明的《饮酒》
- 杜甫的《春夜喜雨》
诗词对比:
王维的《鸟鸣涧》同样描绘了山水自然中的宁静与和谐,诗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表达了内心的恬静,与李曾伯的作品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但王维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李曾伯则侧重于宗教与自然的结合。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李曾伯诗集》
- 《中国古典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