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曾玉堂训子十诗》
时间: 2025-01-01 13:12: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堂义方训十字,衍而六百十六言。
一门翁季自师友,尽出学问之根源。
彼援遗书诫敦严,暨昶以义名沉浑。
争如此作旨哉味,足使闻者推而尊。
虽然丙善友之义,仕教之忠古皆尔。
读其诗可知其人,非是父不生是子。
书绅我亦且服膺,过庭夫岂弗由礼。
触屏教诌势利徒,得不为之望风愧。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记录了玉堂的教诲,虽然是十个字,却衍生出六百十六句。
这一门的师长与弟子,皆是学问的源泉。
他们引用古书,教诲严谨而有道德,
使得人们尊重他们的义名,深感其教诲的深邃。
即使是丙善友的义理,古代的忠义都如此。
读他们的诗可以明了其人,
父亲所生的儿子,绝非是无缘。
我也在学习古书,岂能不遵循礼节?
如今的教育多为势利所驱动,
难道不因而感到羞愧吗?
注释:
- 玉堂:指的是一个讲求道义的地方,或特指某种文化氛围。
- 义方:指的是道德和义理的原则。
- 翁季:指的是父辈与子辈,代表传承。
- 敦严:严谨而诚恳。
- 丙善友:指的是古代的忠义之士。
- 书绅:指读书人或士人。
- 过庭:指过门,表示礼节和规矩。
- 触屏教诌:现代教育中受势利影响的教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曾伯(李曾伯,字梦阮,号曾伯),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以其深厚的学问和对教育的重视而闻名。他的作品常常体现出对道德和教育的关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宋代,正值士人重视教育和道德修养的时期。李曾伯旨在表达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尊重,以及对现代教育中势利风潮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的主题在于对教育和道德传承的重视。诗人通过对“玉堂”教诲的赞美,表达了对传统教育的深刻认同。诗中提到的“十字”与“六百十六言”显示了知识的丰富与广泛,强调了教诲内容的深邃和内涵。李曾伯在诗中批评了现代教育中的势利现象,表达了对真正教育的渴望和对道德教育的期待。
诗的结构严谨,意象丰富。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强调古代忠义与现代教育的差异。诗中提到的“书绅我亦且服膺”,展现了诗人自觉遵循传统礼节的态度,反映了士人的自我修养与道德责任感。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时代变迁对教育的影响,也引发了对教育本质的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首句:开篇点明玉堂的教诲,虽短小却蕴含丰富。
- 次句:强调这一家庭的师长和弟子皆为学问的源泉,传承的重要性。
- 第三、四句:提及古书教诲的严谨与深厚,令人尊敬。
- 第五句:对比古今,指出忠义的普遍价值。
- 第六句:强调个人的学习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 第七、八句:对现代教育现状的批判,表现出对传统教育的怀念。
-
修辞手法:
- 对比:古今教育的对比,突显传统的优越性。
- 排比:多次使用排比句式,增强诗的节奏感与力度。
- 象征:玉堂象征高尚的教育环境。
-
主题思想:强调对传统道德教育的尊重与当代教育的反思,表达了对教育本质的追求与期望。
意象分析:
- 玉堂:象征着高尚的教育与道德氛围。
- 义方:代表道德原则与教育的根基。
- 书绅:象征读书人对知识和礼节的遵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玉堂”指的是: A. 一座建筑
B. 高尚的教育环境
C. 一种书籍 -
李曾伯对现代教育的态度是: A. 积极支持
B. 中立
C. 批判 -
诗中提到的“书绅”指的是: A. 从事文学创作的人
B. 读书人或士人
C. 政府官员
答案:1.B 2.C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赤壁赋》:同样探讨了道德与教育。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对自然与道德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李曾伯与王安石的诗作:两者都强调对道德教育的重视,但李曾伯更关注家庭传承,而王安石则侧重社会治理。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包含李曾伯及其 contemporaries 的作品。
- 《中国古代教育史》:关于古代教育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