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池 次宝月韵》
时间: 2025-01-14 06:35: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明池 次宝月韵》
作者: 吴湖帆
残日楼台,偏镫户牖,暝月朦胧成晕。
难消受梨花澹惨,空凝想杨枝金嫩。
夜沈沈戍角悲笳,听断续声声,动牵长恨。
若九十韶光,一场春梦,转眼秾华垂尽。
破国分鸾尤病损。叹冷落孤怀,交亲无近。
愁滋味迢迢最苦,冤情况悽悽谁问。
休重道阆苑隆都,便玉宇高寒,不胜霜信。
恁辽鹤哀翔,离鸿泣诉,省识惹人闲闷。
白话文翻译:
落日西沉,楼台的影子斜斜地投在窗户上,朦胧的月色仿佛染上了一层淡淡的晕影。难以消散的是梨花的清淡与凄凉,空自凝望那金黄的杨枝。夜色沉沉,戍楼的角笛响起悲凉的旋律,断断续续的声声如泣如诉,牵动着我无尽的长恨。如果可以回到那九十年的美好时光,似乎只是一场春梦,转眼间繁华就已凋零。国家破碎如同鸾鸟失散,愁苦更加深重。感叹身世的冷落,亲友之间也无近邻可交。愁苦的滋味绵延无尽,冤屈的情况却无人问津。休再提起阆苑的荣华,那里即使是高寒的玉宇,也承受不住霜雪的侵袭。那凄厉的鹤声在空中哀鸣,离去的鸿雁在诉说着离愁,真是令人感到无尽的烦闷。
注释:
字词注释
- 残日: 夕阳西下的日光。
- 楼台: 指建筑物,通常是古代的阁楼或亭台。
- 偏镫: 指斜斜的灯光或悬挂的灯笼。
- 梨花澹惨: 形容梨花的清淡与凄凉。
- 杨枝金嫩: 指春天嫩绿的杨柳枝。
- 戍角悲笳: 戍楼的号角声悲凉,笳是古代的一种乐器。
- 秾华: 指繁华的花朵。
- 阆苑: 指神仙的居所,象征极乐的地方。
- 霜信: 霜雪的信号,象征寒冷的天气。
典故解析
- 阆苑: 出自古典文学,常用来形容美好的境地或理想的生活。
- 鸾鸟: 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象征美好的爱情,失去鸾鸟象征着爱情的破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湖帆(1894-1968),字子梅,号湖帆,浙江人,清末民初著名画家及诗人,擅长山水画,作品多具文人气息,诗歌风格清新淡雅。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清代,正值晚清时期,社会动荡,作者通过诗歌表达对往昔繁华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金明池 次宝月韵》是一首充满感伤与思索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美好过去的追忆。开篇的“残日楼台”与“暝月朦胧”营造出一种黄昏时分的宁静氛围,正是这种宁静中蕴含的凄凉感,使得后续的情感更加深刻。诗人不仅在描写自然景色,更通过“梨花澹惨”与“杨枝金嫩”来反映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在对时间的思考中,诗人通过“若九十韶光,一场春梦”表达了对青春易逝的无奈与惋惜,仿佛在说,曾经的美好如梦幻般转瞬即逝,让人心生怅惘。后半部分则更为沉重,诗人感叹国家破碎与孤独的处境,表现出对社会的深刻思考与对人际关系的渴望。整体来看,此诗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历史与社会的反思,体现了吴湖帆对生活的敏感和深刻的洞察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联中,残日映照楼台,月色朦胧,映衬出一种沉静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
- 第二联通过梨花与杨枝的对比,展现了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 第三联中的“戍角悲笳”引出夜的寂寥,声声笳音如泣,牵动长久的思念。
- 第四联通过春梦的意象,表达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无奈追忆。
- 第五联则更为沉重,感叹国家的破碎与个人的孤寂,情感愈加深邃。
- 最后两联通过“霜信”和“离鸿”,表现了对未来的无奈与对人情冷暖的感慨。
修辞手法
-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梨花澹惨”使得花朵似乎具有人性情感。
- 对仗工整,如“夜沈沈戍角悲笳”和“听断续声声”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的描写为引,深入探讨了时间的流逝、国家的破碎与人际关系的疏离,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残日: 象征时间的流逝,往昔的美好即将消失。
- 梨花: 代表清淡与孤寂,亦是对逝去美好的怀念。
- 杨枝: 像征生命的希望与朝气。
- 戍角: 代表着守望与孤独,隐含着对国家的忧虑。
- 霜信: 象征寒冷与孤寂,预示着生命中的艰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残日”指的是什么时间段?
A. 早晨
B. 正午
C. 黄昏
D. 深夜 -
“梨花澹惨”中的“澹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高兴
B. 凄凉
C. 平静
D. 热闹 -
诗中提到的“阆苑”象征什么?
A. 战争
B. 极乐的境地
C. 乡村
D. 农田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吴湖帆的《金明池 次宝月韵》更加倾向于表现孤独与对过去的怀念,而李白则更强调与自然的融合与快乐。两首诗各有风格,展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吴湖帆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楚辞解析》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