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仁山
姚勉 〔宋代〕
山为仁者乐,
况复字为仁。
坐与兹山对,
静中天地春。
白话文翻译:
这座山是仁者所乐于享受的,
更何况它的名字本身就带有“仁”字。
我坐在这座山的对面,
在宁静中感受到天地的春意。
注释:
字词注释:
- 仁者:指具有仁德的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关爱。
- 况复:更何况,表示进一步的理由。
- 兹山:这座山,指代眼前的山。
- 静中:在宁静的环境中。
- 天地春:宇宙的春天,指自然界生机勃勃的景象。
典故解析:
- “仁”在儒家文化中是核心价值观,强调对他人的关爱与理解。
- 诗中提到的“仁山”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绘,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勉,宋代诗人,生平鲜有记载,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仁德的推崇,风格清新淡雅。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宋代,时代背景是儒家思想盛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仁山》是一首简约而富有哲理的诗作。全诗四句,字数不多,却透出一种深邃的思考与自然的和谐。诗人通过描绘一座名为“仁”的山,表达了对仁德的认同与赞美。在第一句中,“山为仁者乐”直接点出这座山与仁德的关系,暗示仁者在此地能找到安宁与快乐。第二句中的“况复字为仁”,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关系,强调名字本身就带有仁的象征,体现出自然与伦理的统一。
坐在山对面,诗人感受到的宁静不仅是外在环境的安静,更是内心的平和。这种静谧的体验使他在天地之间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整首诗以自然为背景,探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达出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展现了宋代文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为仁者乐:这句强调山的特质,适合具有仁德的人士在此享受静谧。
- 况复字为仁:强调“仁”字的象征意义,暗示这座山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伦理道德的体现。
- 坐与兹山对:诗人通过坐在山前的动作,表明与自然的亲近和对话。
- 静中天地春:在宁静的环境中,诗人领悟到宇宙生机的春天,体现了内心的和谐。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对称工整,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 象征:山不仅是自然物,更象征着仁德与理想的栖息地。
- 拟人:将山与仁者的关系拟人化,体现出一种情感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仁”字展开,表现了诗人对仁德的推崇以及通过自然观察获得内心平和的感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仁:象征着人际间的和谐与关爱。
- 山:自然的象征,代表宁静、稳重和永恒。
- 春:生命的复苏,象征希望与新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仁者”指的是: A. 拥有仁德的人
B. 山的名称
C. 春天的象征
D. 自然界的生物 -
诗中的“静中天地春”意指: A. 诗人在春天坐在山上
B. 在宁静中感受到自然的生机
C. 诗人描绘了春天的美丽
D. 诗人回忆过去的春天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赠友人》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姚勉的《仁山》与王维的《鹿柴》均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但姚勉更强调伦理道德的内涵,而王维则更多展现了悠远的自然意境。两者在主题上虽有不同,但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世界》